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蔡崇信的三重生命

06-20 IT文章

在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新近发布的“组织升级”全员信里,有一条信息值得注意: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CFO)武卫(Maggie Wu)兼任集团战略投资部负责人,向张勇汇报。

张勇在公开信中感谢了集团副主席蔡崇信(Joe Tsai)从无到有搭建阿里巴巴的投资体系,为阿里巴巴今天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保障。“以后Joe会继续协助Maggie,帮助投资团队更好地成长。”

这意味着:在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之前,阿里战略投资团队的搭建者、掌门人蔡崇信正式完成工作交接,从具体业务职责退出。

在阿里巴巴,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外因“退休”,只有马云和蔡崇信这两位阿里永久合伙人例外——除非他们自己选择。对于这个神秘的领导者, 外界给了很多封号,“阿里的二号人物”,“阿里财神爷”,“马云背后的男人”……他主导了阿里巴巴过往里程碑性投资并购的运作,一手建立起阿里的投资帝国。

长期以来,马云都是阿里在公共领域的象征和代表,但蔡崇信就像河床的另一面,在人们目光未及之处,同样影响着阿里这条河流的走向。

根据阿里最新披露的数据,尽管蔡祟信持股比例由2018年的2.3%降至2.2%,他仍是阿里排在软银、Altaba、马云之后的第四大股东。

蔡崇信的三重生命

阿里财神爷

蔡崇信的祖父曾经从浙江南浔辗转搬去台湾,蔡崇信因此在台湾出生,后来赴美读高中,拿到了耶鲁大学经济学士及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蔡崇信做过企业律师和私募基金高管。他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1999 年放下70万美元年薪的投资机构工作,加入前途未卜的阿里,成了月薪500块钱的“超级CFO”——那时阿里巴巴只有一个刚刚上线的网站Alibaba.com。关于这个选择,他后来在耶鲁商学院分享时,总结为“投身阿里的风险和回报不对称,机会成本很小,一旦成功,回报很大,值得一试。”

蔡崇信是当时阿里的最早期成员里,唯一一个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也是第一个拥有专业投资背景的资深投资人。当时的阿里巴巴甚至没有现代公司的雏形,蔡崇信一点一点从最基本的“股份”和“股东权益”开始教起,接着又帮创始的“十八罗汉”拟了股份合同,才让阿里巴巴真正开始规范化运作。

来源:The Times

来源:The Times

蔡崇信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为阿里找钱。

加入阿里两个月后,蔡崇信就从高盛谋得了第一笔500 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投资机构还包括了蔡崇信的老东家Investor AB。当时马云50 万元的创业基金已经所剩不多,而高盛这样国际一流的投资机构愿意投资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阿里,蔡崇信从中起到重要作用。

接下来的增资难题出现在2000 年。适逢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人民币基金也遭受重击。马云和蔡崇信找上了日本软银董事长孙正义。后者想用4000万美元的投资换取阿里近一半的股权——这个融资额对当时的阿里来说如同雪中送炭。“见过大钱”的蔡崇信两次拒绝了孙正义,最后只接受了2000万美元的入股投资。那个寒冬之后,大批中国互联网公司“失血而亡”,软银的这笔钱不仅让阿里过冬,还保全了阿里股权不被稀释。

之后,蔡崇信再次为阿里筹资8200 万美元,合并雅虎中国,让阿里有充足的资金构建淘宝网,成为之后阿里商业帝国版图铺开的重要支点。

既精通法律又精通财务的蔡崇信,除了帮阿里巴巴找钱之外,还帮着阿里巴巴花钱。正是他,一手奠定了阿里投资的基础。

外界一度认为腾讯是一家投资公司,其实阿里也一样——在去年阿里巴巴2018全球投资者大会上,武卫表示阿里巴巴公司已经进行了80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根据阿里发布的2019 年Q1财报,单从数字上来看,阿里在投资上的收入在该季度超过了腾讯。该报告期内,阿里利息和投资收益为186.65亿元,这个数字是净利润的72%。

阿里资本的成立要追溯到2008 年。当时的出发点是做财务投资,而战略投资被称为战略合作,分散在各个业务下面。从2013 年开始,马云表示阿里巴巴将通过收购与并购实现竞争力,巩固业务边界。也就是说,阿里的投资逻辑开始由财务投资转为战略投资。

如果说马云是为这个改变奠定基础的人,那么蔡崇信就是这次转型的核心决策者。2013 年,阿里进行了成立13年以来最难的一次组织架构变革,战略投资部跟随独立的阿里资本一起,划入“阿里巴巴集团投资部”;同年4 月,蔡崇信卸任阿里CFO,出任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主要负责集团战略投资和投资者关系。在他的主导下,阿里彻底放弃了财务投资,走上了强调业务耦合的战略投资路线。第二年,集团层面的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共存的局面结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