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是如何丧失入口优势的?
文/宁宇,作者微信公众号:尚儒客栈,封面:东方IC
2007年,在中国发放3G牌照之前,中国移动首次进入全球企业排名前十,那是移动梦网刚刚开启的时候,手握4亿客户的中国移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为后续发展和成长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经过3G时代的几年低迷,中国移动依靠4G再次进入到全球前十榜单,用户规模已经接近了中国人口总数,产业生态中还有蓬勃发展的BAT和智能终端,这些因素让投资者对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信心满满。
而如今,电信运营商风光不再,有人说这是受提速降费政策的影响,也有人说运营商受困于国企机制,可是怎么解释国外的电信运营商还不如中国?电信运营商在信息产业里的主导地位被移动互联网取代,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运营商是如何一步步从C位走开的呢?这方面的分析很多,我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运营商如何建立入口优势
运营商的入口优势主要依托规模,简单地说,入口优势的建立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通过差异化竞争和价格竞争,吸引客户入围,构建入口规模优势。
电信运营商的生意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规模越大,单位运营成本越低,抵御竞争对手的能力就越强。每家运营商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客户扩大规模,而资本市场也对这种发展模式拍手称快,运营商的客户规模增长越快,成长性越强,给出的评价就越高。
然而运营商之间又是典型的同质化竞争,同样的技术标准,同样厂商提供同样的设备。所以我们看到,运营商首先是借助网络升级的机会开展大规模宣传和扩张,利用新网络新技术的先发优势抢优质客户;而到了网络成熟阶段,就只能通过价格战扩大客户规模。
第二步,是提升客户黏性,保持与客户接触,维持入口规模优势。
运营商的生意与常规的商业不同。客户与运营商签署的入网协议是一次签约,长期有效,用户定期付费给运营商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并不需要像电商企业那样重复购买,这就意味着运营商存量客户带来的价值非常高。因此对于运营商来说,就要想办法维持客户的在网状态,既避免客户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同时也可以让客户持续给企业带来价值。
所以,就有了积分制,让客户看到离网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就有了绑定协议,利用一些优惠换得客户长期在网。所以,就有了客服体系,让客户感受到离网就会失去的体验。同时,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营业网点,希望让客户与运营商的接触更加便利。进来的人很多,又不愿意出去,入口的规模优势就维持住了。
第三步,是利用入口规模优势,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业务和更大的收益。
前面分析过,网络的成熟度到达一定程度后,运营商之间只能通过价格战开展竞争,价格竞争到一定时间,就出现增量不增收的情况。因此,从电信运营商的视角看,必然希望把超大客户规模转化为入口优势,以此来获取更高的收益。
电信运营商以前有很多"增值业务",比如短信、彩铃等,就是主要依托运营商的入口优势向客户销售,如果用户订购或使用了,就会给运营商带来业务增量和增收。再到后来,运营商不仅卖自己的业务,还可以利用入口优势集成第三方的产品,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益,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计划曾经成功地达成了这样的目标。
在梦网计划中,互联网企业提供通信增值业务,中国移动向用户收费后,根据协议将大部分费用结算给SP(互联网业务提供商),再由SP把相关费用结算给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中国移动从互联网提供内容服务的行为中分利,是因为拥有入口优势。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与中国移动合作是借助其向用户收费的通道;而当时这是能向最终用户收到费用的唯一通道。
依托客户规模,运营商建立了与海量客户的接触渠道;通过免费服务电话和线下网点等手段,运营商开展的客户维系和服务,把与客户接触的机会控制在了自己手里。如果说互联网是围墙里的花园,那么运营商就成了进出这个花园的唯一入口,所以那时候客户规模超大、入口把控能力超强的电信运营商被业界普遍看好。
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打破运营商的围墙
中国移动的梦网计划,当年让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安然度过了泡沫破裂的危机。利用运营商的通道从最终客户那里获得真金白银,产业看到除了靠后向的广告费之外,互联网业务也是可以从最终用户那里获取价值的。观念转变后,道路一下子开阔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