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版”袭扰、被“拆书”围城,知识付费告别秘笈时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张书乐
“被盗版,即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你的知识真的有人乐意付费;不幸的是被便宜卖了。”老尖一边快速的为自己的下一课内容铺陈一句突然而至的灵感,一边愤愤的说。
老尖的愤恨并非没有道理。
就在日前,多个媒体曝料称,各种知识付费课程,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上以“比白菜还便宜的价格”叫卖,标价仅“1元”“5元”“8元”“10元”不等。
老尖第一时间去查了下自己的课程,然后愤怒了:竟然没有被盗版,看来影响力真的是不够啊。
如果被盗版便宜卖了又如何说?
当朋友揶揄这个纠结时,老尖则假装很生气的说:自然要义正言辞一番,然后也就只能一笑了之。
说完老尖笑了,可似乎在其他知识付费的内容创作者那里,却丝毫笑不起来。
知识付费:“明白时代的迷茫人”
知识付费和更广义的在线教育,一如既往的前景广阔。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预测,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4330亿元。
哪怕是颇为小众的知识付费,同样是艾媒的数据,显示知识付费产业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张,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
蛋糕不小,却不知从何处下口。
5月26日,得到App正式上线满三周年,得到团队在致用户信中直言过去一年“我们对自己很不满”。
罗振宇在成功的打造出《罗辑思维》,并进而用得到App引导出知识付费第一波风口之后,逐步成了“明白时代的迷茫人”了。
明白的是知识付费的大趋势和得到App的小趋势。三年时间,得到已经拥有了2963万用户。
迷茫的是怎么做?罗振宇的搭档脱不花除了提供了一个喜人的用户数据外,也顺便宣布了一个感伤的消息:得到的第一个订阅专栏产品“李翔知识内参团队”正式宣布解散。
一石激起千层浪,除了关于这款知识付费产品逐步用付费变免费,内容创作者持续输出导致枯竭……尽管,随后李翔推出一档新付费课程《巨富之路:洛克菲勒》。
关于知识付费的未来,大家都很迷茫——老路走不下去了。
拆不完的书,怎么就黄了
王君在知识付费领域算是一个“老人”。
他既是罗振宇的忠实听众,也是信徒——其实把书拆开来解读,是一门“好+简单”的生意。
2015年,王君还是个大学生,就接到了一个单:把商务印书馆出的几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用最浅白的方式,概括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和提炼出几个观点。
很快,王君就发现,他的这个兼职,最终成为了某个热度不错的知识付费专栏里的养料。
“也是个意外,正好购买了这个专栏,然后就听到了自己‘编’的一个观点,再仔细一听,也就豁然开朗了。”王君说:《罗辑思维》惯用的逻辑,不就是把一本书精编成45分钟,然后用自己的话和时髦的故事讲述出来吗。罗振宇可以,自己也可以。
将各种拆出来的书,变成一个又一个相声里的“包袱”,然后再用自己不标准的普通话讲一讲,成了王君这样拆书人的套路。
“书拆不完的,而且可以重复拆。只是看你是否能诠释的更加巧妙。”王君自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但老尖对这种拆书的伴读书童模式却嗤之以鼻:尽管很多经典早就过了版权保护期,但这样的拆书,也是一种盗版的行为。
“何况,被咀嚼过的经典,通过知识付费来实现‘速成’,对于真正想收获有用知识的人来说,可能味如嚼蜡。”老尖固执的认为,每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可能有误区。即使正确无误,这种小学生中心思想式的概括,也会让知识的感悟之美荡然无存。
对于王君来说,这并不重要。“这只是一门生意!”
但这门生意却越来越难做。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仅为30%。王君对此的理解是,拆书人人可为,门槛太低。为争夺眼球,拆书变得很没底线,一些知识付费专栏要么“奇技淫巧”、要么就胡说八道。
“结果,所谓售卖焦虑的知识付费内容创作者,自己反而陷入到了深深地内容焦虑之中。”老尖认为,根源就在于把它当作“一门生意”。
用户在增加,用途在“增收”?
就在知识付费的专栏作者们正在努力寻找更多“赚钱”姿势时,知识付费的用户群,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016年,知乎Live上线一年,吸引用户350万;而在2018年,用户数已裂变到了2.92亿人之多。
在用户暴涨的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以及知识付费平台的主攻方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最新的动向来自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在离开当当网后,李国庆在6月初放出了自己新的创业大招——早晚读书。
李国庆对此信心满满,按照其介绍,该项目酝酿3年,是把知识付费和读书结合起来的一种听书模式。
模式上,和早前的《罗辑思维》和得到App并无二致。真正的差别在于讲师团阵容。
依托李国庆的人脉,其讲书团据称包括了冯仑、周鸿祎、吴晓波、崔永元、贾平凹、于丹、黄磊等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