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AI创业江湖里的“师徒帮”:同门师兄弟搭档 导师坐镇后方
“AI圈就是一个江湖”。
“别看我们是做技术的,”一位行业内人士曾这样向CV智识感叹,“在这个圈子里,没有人脉,你同样玩不转。”只不过,这个圈子最宝贵的人脉可能既不来源于朋友,也不来源于家族,这个圈子更看学历、看导师。
如果翻出各家AI公司各个创始人的履历,你总能发现,如今在一家公司创业的,和当年在一间实验室里、一个导师下面做研究的,往往是同一群人。而好几家不同公司创始人背后,又往往站着同一位导师。
在如今AI创业公司的圈子里,年轻人们不再关心地域,更不关心家族,彼此打招呼时,他们会问你是哪个学校的?或者更加直接一点,你在哪个实验室,跟哪个导师?
同门师兄弟出来创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老师们则在后方支援,成为学生们的坚实后盾。
这是只属于这个圈子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对此,我们揭开这个领域的几大关键人物。
姚期智&汤晓鸥的回归
在人脸识别的发展历史上,有着四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五六十年代的起步与摸索,九十年代的迅猛发展,千禧之年的持续改进,直到2014年之后得以实现和深度学习的相得益彰。
九十年代,在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前期摸索之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专门成立了专门的人脸识别研究项目组,举国家之财力资助,这也让人脸识别在九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一波不小的发展浪潮。
同样是九十年代,当时只有二十出头的中国年轻人汤晓鸥,刚刚从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毕业。此后,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母校,而是远渡重洋,来到历史悠久,学术辉煌的美国东北部。1992年,在获得罗切斯特大学硕士学位之后,汤晓鸥很快来到了美国计算机视觉(CV)研究的最高殿堂之一——麻省理工学院(MIT),在这里一待就是五年。
也是在MIT期间,汤晓鸥开始接触到人脸识别算法,他曾经这样描述当时在MIT的所见所闻“从1992年开始我到了MIT以后,我加入那个实验室是做海底机器人的,相当于在水下用声纳和视觉相机来探索这个海底世界。在我去之前那个实验室刚刚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所以我当时觉得这个很酷。”
随后,在回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汤晓鸥奔波于香港和北京两地,既是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的老师,又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组的研究员。
在这段时间,汤晓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得意门生何凯明,通过一篇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CVPR的年度最佳论文,敲开了华人冲击CVPR至高荣誉的大门;也是在这段时间,商汤的前身——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应运而生,在中国国内,汤晓鸥首度开启了应用深度学习进行计算机视觉研究之先河。
汤晓鸥与何凯明
2005年,当时还在知春路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相隔仅三站地之处,另一场变革正在发生。在汤晓鸥、孙剑等人的带领下,第一批年轻人正兴奋地投入到人脸识别的研究当中,学生们把研究课题改了一遍又一遍,问题修正了一遍又一遍,企图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坚持之中把中国的人脸识别研究推向高潮。
然而即便如此,当时中国的人工智能仍是一片亟待开垦的荒原,在很多领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直到2015年,另一位计算机科学先驱——姚期智回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并不缺乏计算机科学人才。在与学生们的一次谈话当中,姚期智曾感慨,“我们中国有这么优秀的学子,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比MIT、普林斯顿、斯坦福等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为什么大学毕业后没有他们那样出色?这对中国年轻人不公平。”
姚期智在讲课
姚期智认为,大学毕业之时的优秀程度,对一个人终身发展影响很大,对于这个人的未来、视野都息息相关。所以坚定要创办姚班,给这些学生一个更富挑战性的环境。
2004年9月的一天,正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胜誉像往常一样与导师姚期智碰面交流近期研究进展。姚期智突然对他说:“我要回中国了,permanently(永远地)。”
张胜誉后来回忆说:“当时有些讶异,但随即感到释然。单纯从研究角度讲,的确没有一个地方比普林斯顿更舒服。他回国,应该是要去做一件大事。”
此后不久,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职,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为清华全职教授,在清华园里,开启了人生下半场全新的探索。2005年,姚期智主导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合作成立“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由此而生。
姚班的成立,成了中国AI发展历程当中的一座划时代的标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