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酷和他的“张小敬们”:阿里系高管空降,做好内容一条道跑到黑
四年前,阿里启动“双中心、双总部”战略。距离杭州1200公里、被称作阿里第二个大本营的北京总部,去年下半年迎来了一群阿里战士。
这些电商专家加入阿里大文娱团队后,带来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优酷的整体调整思路。之后半年,这个看似平静的长视频平台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内部变革。
“打通”是调整的第一步。
为此,以阿里大文娱CFO宇乾为首,在阿里大文娱内部成立了一个类似“打通办”的虚拟组织,将大文娱内部多个平台、多个业务线的技术、宣发、人员全面打通,以避免各部门的重复工作、提升效率,而且也能够实现与阿里集团的整体对接。
对于内容的投入不会减少,核心是把钱花给内容,而非流量。借鉴淘宝店小二思路,一切以为B端与C端的客户提供最优服务为先,不遗余力追求打造头部爆款内容。
爆款谁都想要,主要是改变过去“望天吃饭”的状态,优酷的办法是为每个重要项目成立一个“临时指挥部”。3月5日,优酷内部正式成立PMO项目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项目需求组建临时团队,由总PMO负责指挥。过去125天,这些临时组织完成了8个项目,算上推进中、筹备中的全年将达到25个,此前曝光量峰值最高已经达到过112亿次,很多项目创造了优酷的新历史。
作为这次调整完成的节点,7月8日,优酷宣布启用全新品牌,去除旧有的“圆圈”设计,关键词是“突破、前行、胜利”,寓意“破‘圈’前行,面向未来”。
在外界看来,现在管理优酷的大多是影视行业的外行。一方面,他们带来了“方向与目标要明确,想到什么就去干”的阿里文化,让优酷有了清晰的方向与目标;另一方面,只有打一场胜仗,将优酷带上一个新高度,这些外行才能获得公司内部以及行业的认可。
01
失去的和需要的
至少在优酷内部,“为什么掉队”不再是员工们私下议论的尖锐问题。最近半年,在找问题、方向与目标的过程中,过去几年掉队原因在内部被反复讨论。
对于这问题,优酷并没有给出官方态度,但在和多位优酷高管对话后,我们总结出这轮内部反思的结论:在“优爱腾”三大视频平台经历的漫长拉锯战里,优酷曾经一度因战略模糊、反应滞后;组织层面上,价值观缺位、人心涣散,这一点致使隐忧差点成为危机。
负责本次优酷LOGO焕新的阿里大文娱设计与优酷产品负责人吴明觉得,优酷过去的弯路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策略上的不确定性所导致,“阿里巴巴的技术是国内非常强的,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根本想都不用想”。
与人常年打交道的阿里大文娱CPO(首席人才官)孙晓光这样形容优酷——它曾经是一个非常强壮的“人”,但在过去的时间里开始有点落伍。“它经历了很多人生波折,上市、退市、也包括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变动”。
2018年底,着手接下阿里大文娱市场工作时,吴倩做足了心理建设,跟着电商行业成长的经历,让她深知内容行业的无规则性与高风险性;另外,吴倩知道,一群久战无功的兵,想要行军打仗还需鼓舞士气。“原来优酷的团队,大家都是很有才能、很愿意做事情的人,因为整体没有拿到业绩才会有挫败感”。
2018年底,吴倩出任阿里大文娱宣发负责人、优酷副总裁。在管理上的困境远超出她的心理预期,“在优酷这半年很累,心力挑战很大”。
新管理层解决方案的第一步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抓考勤。于是从2018年12月某一天开始,优酷的所有员工发现,自己必须每天早上9点半抵达办公室。
位于北京望京地区的阿里中心
“一开始内部有人质疑,不能这么管理做内容的人,他们是敏感和脆弱的。”吴倩告诉AI财经社,组织如若要进行升级,淘汰的必然是那些无法达到标准的人,剩下的精锐部队目标也将更加一致。
和吴倩一样,来到大文娱的每一位阿里高管谈到变革,都流露出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让一个相对艰难的业务腾飞,甚至影响整个行业的格局,要比去阿里其他已经走到正轨、非常稳定的业务继续成功更有意思,当然对于集团来说也更加重要。
转而到了今年初,宇乾、刘墉等几位大文娱班委和孙晓光一起,在一次内部午餐会上进行了2个小时的讨论,就此定下了一个关键词,勇敢,即“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很快,会议精神通过一次核心管理层大会,传达到了整个大文娱上下二百余个管理人员那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