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产业的独角兽机会在哪里?
“我确实是被垃圾分类‘逼疯’的一员。最痛苦的不是对垃圾进行分类,而是垃圾投放对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家住上海的董琪在燃次元沙龙现场无奈地表示,定时定点是上海市民目前在垃圾分类上遇到的最大痛点,他希望能有企业帮助他“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
垃圾分类在上海先行以后,陡然上升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不仅上海,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都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中既有痛点,又有机会。
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识别应用、代扔垃圾业务、商超去骨去皮业务在短时间内已经跟上步伐,下一步,还有哪些商业模式待解锁?长久的生活消费习惯与市场惯性将会带来哪些难题?
针对这些热点问题,7月11日下午,燃财经在北京举办以“垃圾扔出新风口”为主题的燃次元沙龙活动,自然资源部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贵生,不惑创投创始合伙人李祝捷,峰瑞资本副总裁马睿,闲豆回收CEO方浩,爱分类总经理徐源鸿,上海市民代表、唯栎电子VP董琪参与了此次沙龙。
参会嘉宾一致认为,垃圾必须分类已是社会共识,相关产品与服务相对空缺的市场现状也带给创业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正如不惑创投李祝捷所说,投资和创业是跟随确定性的趋势做确定性的事情,目前这个趋势已经发生,行业还没有跑出独角兽,潜力巨大。
具体来说,环卫设备与服务、垃圾分类新模式以及相关的新型产业链都将被带动。但同时,垃圾产业是门慢生意,改变与培养居民消费习惯、打磨商业模式、企业规模化发展以及行业资质与牌照瓶颈,都将是其要面临的挑战。
环境倒逼、政策引导,垃圾分类大势已来
垃圾分类,是形式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在遭遇垃圾围城。据统计,中国每年生产10亿吨垃圾,5亿吨的生活垃圾中,城市生活垃圾有3.18亿吨,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城市垃圾累计堆积量已达80亿吨,占地80多万亩,全国688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
另外,垃圾产业商业价值巨大。在市场规模上,环卫装备大概有300亿左右;传统的运营服务,比如清扫街道,则有2000多亿;环卫产业及周边服务,包括信息化、自动化、细项的分选回收有5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
从立法层面来看,垃圾分类制度已编入法律,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各地方法规和规章条例也相继出台,2017年以来,上海、厦门、西宁、广州、深圳等地分别发布了垃圾分类地方性立法,2019年7月1日,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近日,北京市城管委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列入2018-2020年立法规划。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行业的最前端,对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重要作用。峰瑞资本副总裁马睿指出,目前每年垃圾产量庞大,焚烧厂和填埋场都很难再建,后端处理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前端一定要减量。
峰瑞资本副总裁马睿(中)
爱分类总经理徐源鸿指出,可回收物的利用率可以高达70%以上,但是现在实际回收的利用率仅为1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垃圾的市场规模非常庞大,行业一定会出现独角兽。
空间巨大而目前的垃圾分类前端严重缺失,爱分类总经理徐源鸿提到,北美有三家市值超过250亿美金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处理的公司,国内包括光大金控、北京环卫等公司做的都是再生资源,还有一些冶炼厂、造纸厂等都是处理废铁、废塑料等后端处理的公司,但在前端,企业分散,很少有规模化的公司。
可喜的是,上海已经走在了垃圾分类的前面。自然资源部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贵生提到,目前垃圾分类虽然是在行政机关的促进和带动下推行,但未来整个产业会发展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催生出庞大的产业链。
自然资源部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贵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