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替声”到登上《陈情令》海报,配音演员出圈简史
文 | 数娱梦工厂,作者 | 徐 思,编辑 | 友 子
暑期档刚刚开场,谈起最近真正的热门剧,除了《长安十二时辰》,就只有《陈情令》了。
这部改编自大IP《魔道祖师》的古装剧,每有更新都能让一大片CP粉嗑得无心学习、无心工作、无心婚姻,两位主演肖战、王一博的任何场下互动都能让围观群众们解读出几本小说。
除了让两位主演人气飙升,《陈情令》还完成了一项“壮举”——让两位主演的配音演员也登上了海报,这在头部国产剧当中还是第一次。
(《陈情令》两位主演的配音边江、路知行此前登上了海报)
“配音演员的春天啊,和影视演员平起平坐。”某配音演员在朋友圈内如此评价《陈情令》官方海报上标上配音演员一事。
不少配音粉丝对此也非常激动,认为此举是剧组对于配音演员的重视,声称绝对会为该剧贡献播放量。
(粉丝们奔走相告)
众所周知,国内电视剧演员大量采用配音,原声出演属于少数,季冠霖、边江等知名配音演员一年要在N部国产剧中献声,为不少演技颇为堪忧的明星的表演增色不少,自身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明星。
在《声临其境》等综艺的助推下,如今影视作品播出过程中,观众对演员的讨论早已不再局限于镜头前的表演者,背后的配音演员已经成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点,人们对配音行业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数娱梦工厂借此采访业内人士后了解到,相较于粉丝,很多配音演员对此并没有太过关注,他们对幕后工作和台前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目光灼灼之下,这个曾经的幕后行业运营逐步规范化,前端内容行业的发展促进配音粉丝圈层的形成,不少配音演员更是主动向台前靠拢。为了提高配音演员地位,业内也在进行了不少尝试。
配音行业进化简史:
从作坊到公司
“从我的角度,我首先经历了长影阶段,即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进行译制片配音;到北京后,开始进行传统的电视剧配音;后来游戏、动画、广播剧等二次元项目开始大规模兴起,接触到的配音形式就开始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入行近25年的著名配音演员姜广涛向数娱梦工厂大致梳理了配音项目的发展历程。
(姜广涛在录音棚配音)
谈起中国的配音历史,可追溯至译制片时代。童自荣、丁建华、乔榛等老一辈的艺术家配音的译制电影《叶塞尼亚》《佐罗》《魂断蓝桥》等被奉为经典,当时主要的配音演员来自上译、八一、辽艺和长影等国营译制厂 ,这些工厂的组织架构和整体运营相对传统,只负责接活,宣发能力较弱。
而后,译制片日渐式微,电影电视剧产业迎来快速增长。这一阶段配音多为作坊形式,在配音片酬统一的情况下,配音演员只能靠增加工作量来维持生计。以个人形式发展的配音演员片酬过低,需要起早贪黑,一天要跑好几个棚,收入得不到保障。
在生存压力下,配音演员开始从分散状态往组织化方向发展。
2010年,姜广涛等人成立了“光合积木”配音团队。此时,以团队形式出现的“光合积木”只是个松散的组织,并没有公司化运营。团队成员的初衷是希望能提升报价,接到更多项目。
团队成立后,以往的统一定价模式出现变化,配音演员可以通过优秀的配音能力获得客户认可,从而提升报价。在此过程中,许多配音演员在粉丝群体中拥有了一定知名度。
初衷实现后,配音市场环境日渐规范。
由于作坊形式不适合当下的环境,在税务、工商管理方面也会面临一些障碍,2012年起,配音行业开始出现了一些公司,北斗企鹅、音熊联萌等声优工作室先后成立,以公司形式运营团队。
光合积木原本的一些成员陆续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季冠霖创办了“冠声学院”,张杰创建了“729声工场”,边江成立了“边江工作室”。姜广涛则,沿用了光合积木的名字,成立了“光合积木配音工作室”。
(为孙俪、杨幂、刘诗诗、陈乔恩等大批一线电视剧女主配过音的季冠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