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市场周期,抓住推动产品增长的关键指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雅格布(ID:jacoblab)
这一期接着上周的那篇文章(确保产品有效增长,看这四个关键指标就够了),来说说如何找出眼下最具指引性的关键指标,在说这个之前,我先说个小结论,也算是一种社会现象。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
有两种兴趣爱好以上的人,都会过得比只有一种或没有兴趣爱好的人更充实、幸福以及开心。
有副业的人,在做正职工作的时候,会比只有一份工作的人更投入、用心以及充满激情。
当然,这两个现象只是我自己观察所得,并没有很强的数据支撑,如果有数据证明结果是不对的,也欢迎来纠正我。
但如果你是拍脑袋的那就算了,你未必拍得过我。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只有一份爱好以及一份正职工作,就现在来看,或许会有点危险。
周期,能破坏你过分单一的专注
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名很出色的建筑设计师,有着比一般人都高的设计天赋,尤其在商业建筑和住宅设计方面有着过人的能力。
这几年,在国家去库存去杠杆的紧缩房地产政策底下,他们的设计业务也备受影响,经常只能帮政府帮小开发商做些擦屁股的项目。
他和我说,他真的很喜欢做设计,他几乎就是那种生下来就具备成为设计师条件的人,但是慢慢地,他对设计的初心也渐渐地失去了,终日打打游戏、吃吃零食,对生活不做规划,对人生也不想负责。
可惜吗?我觉得是挺可惜的,但是问题出在哪呢?绝对不是因为他不够努力,不够坚持。而是他一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周期。
如果再往里说一点,就是:没有结合着周期来保持专注。
当巴菲特和盖茨第一次见面时,他们被要求写下一个对他们来说最有价值、最有帮助的单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专注。
专注是对任何一个目标起码的尊重,与此同时,你还需要保持着持续的专注,战胜周期。因为周期,你会遭遇行业下滑、需求萎缩、你会遇到顺利的项目、棘手的案子,同时,自己本身也会有开心的时候以及情绪失落的瞬间。
这些林林总总的变数,都必定会影响你所有的决策,更会摇摆你原本专注的决心。
人的大脑也习惯存在着周期性的疲惫期,我们称为疲劳阈值,当你持续做一件事,达到做这件事的疲劳阈值时,就会产生抗拒情绪,打游戏久了会累,看电影久了会厌恶,学习久了也会感到想吐,这都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
当你有一份在正职工作状态以外的副业时,你能在正职工作受阻,感到疲惫的时候,把激情转移到副业上,相反,当你在副业上越到难题或遇到瓶颈,你却能把接下来的激情转移回正职工作上。
当正职工作和副业都指向着你终极的目标时,这个就是一个正循环,时时刻刻都在充满激情中工作,持续专注。
这其实源于我们小学就学过的成语:劳逸结合。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反应和行为,在《产品不强调设计,它理应是一种服务》这篇文章我们就曾论证过,我认为当下最好的商业模式,是服务一群人,而不是服务一群人的某个高频场景。
基于这种模式,我们对人的日常共性反应就需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你的前期量化指标,量化的是一个周期
前期的量化指标,是产品增长最关键的四个指标之一,也是最难量化的一个指标,在上一遍文章《确保产品有效增长,看这四个关键指标就够了》中,我们曾有所提及。
因为这个指标的量化和周期高度相关,借此机会,我想谈谈我对周期的理解:
什么是周期,我觉得用债务的原理来解释是最简单明了的了,当你现在需要用钱,你向银行贷款,银行会收取相应的借款利息,并允许你分期支付,直至还清。
最终你还给银行的钱肯定会比当初你向银行借的钱要多,多出来的这部分就是借贷利息,虽然表面上你是在向银行借钱,实质上你是向未来的自己借钱。
所以你必定会有一段时间“突然间很多钱”,有一段时间却需要减少开支不断还钱。借来的钱在之后的日子还上了,如果再次有资金需求,你还是会再继续借贷,这就产生了周期。
周期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有了人的参与。
这里插一句补充,我们所说的周期,并不是某个行业的周期,更多时候我们指的是整个市场,整个大环境的周期,因为就单个行业周期而言,是没有太多的讨论价值,行业更像是大小不一的齿轮,彼此依赖,共同运转,才推动了社会这个巨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