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里的长安:导演曹盾的两个选择
作者丨李玲
头图:《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导演曹盾坐在会议室中间的圆椅上,直面镜头。《长安十二时辰》“火”了后,这样的场景他已经记不清经历多少次了。
他身着着紫色圆领T恤和黑色休闲裤,脚上踩着人字拖,讲话的时候胳膊搭在扶手上,五指自然下垂,看起来很自在。
工作人员提醒他整理衣服,理由是“更好看些”。他“嗨”地拉长声音说,“长相这东西是天生的”。这个不苟言笑的高个儿中年西北汉子面相略“凶”,与脖子上挂着的椭圆老花镜格格不入。采访间隙,他自顾玩手机,显然已经习惯面对这种间歇性的热情和心照不宣的冷清。
他整个人看起来很放松,但导演惯有的严谨审视从未抽离。有记者将服化道呈现的效果——历史场景还原度高总结为”高级感“,问是否是导演的刻意思考。曹盾不理解到底想问什么,请对方进一步解释后才给出答案;但十几分钟前回答过的问题被再次提出,他会提醒”这个问题其实刚才我回答过了“,然后再完整叙述一遍。
至于备受赞许的两大主角,曹盾坦言当初选角的考虑并非流量。比如李必与易烊千玺,同样是年少成名,背负了太多的责任与期盼,两者的内在联系相通。曹盾回忆易烊千玺试妆的场景,“整个穿戴完,人往那一站,全对了,就是他了。”
而敲定雷佳音饰演张小敬,只用了一顿饭的功夫。准确地说是,曹盾用两碗油泼面搞定的。
大碗宽面定主角:“就是他了”
“导演你吃的啥?”
“油泼面。”
“我也来一碗!”
曹盾回忆与演员雷佳音见面的场景。那时,雷佳音正好在西安白鹿原影视城拍摄《白鹿原》,两人在约在面馆见面。他去得早,雷佳音在他吃面时进来。一碗面吃完后,雷佳音又要了一碗。
“你要把张小敬的角色给我,我一定给你演到位。”
“那咱就这么定了。”
曹盾是西安人,偏爱面食。雷佳音好吃,来者不拒。两碗面的工夫,在飘着热油滚过的辣椒和大蒜的混合香气中,雷佳音就成了张小敬。“我俩一直在吃吃吃,吃完以后把碗一放就定了,过程特别简单。”曹盾说。
图片 ©东方IC
拍《长安十二时辰》,曹盾坦言是件“挺幸运的事”。读了小说前八章,他就被故事所吸引,主动申请拍摄,“因为我知道有好多”。亲自登门原著作家马伯庸家聊想法,将自己对小说故事的理解和剧本改编思路全盘托出,最终拿下剧本。
导演们总在寻觅具有难能可贵的品质的特殊存在,曹盾也不例外。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于他而言,正是独特的那两个人。
曹盾选择演员的标准一点都不苛刻,甚至有点简单,最重要的,“可能就那一下。”曹盾用“戏特别好”形容雷佳音的演技,即使这样,他也少不了面对面确认的那一下。他要借此判断演员的形象、气质以及语言风格与角色是否匹配。面馆见面后,他觉得“雷佳音能演好”,也因此,观众看到了今天的张小敬。
那时《我的前半生》刚播完,雷佳音火了起来。优酷的数据分析结果也显示,雷佳音的热度势头正猛,且还有向上的趋势。而和雷佳音合作,是曹盾很早就有的念头,前几部戏总阴差阳错地错过,《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角色,曹盾想到了雷佳音。档期正好接的上,与雷佳音合作的遗憾,最终在《长安十二时辰》得以圆满。
事实证明,《长安十二时辰》与雷佳音、易烊千玺、曹盾三者缺一不可,相互成就。这其中,易烊千玺从流量明星向演员的自然过渡,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可曹盾觉得,“那不是我该考虑的”,他更看重演员本身与角色的契合程度。
易烊千玺是曹盾第一个定下的角色演员。看到小说中描述的李必,他就想到了易烊千禧。除形象气质的契合,他觉得易烊千玺的“少年感”最为难能可贵。马伯庸小说中塑造的李必形象,是个心智成熟但外表年轻的人,少年气十足。而“现在的孩子成熟得比较早,如果找一个20多岁的演员,可能演不出那种少年老成的感觉”,曹盾在拿到剧本的时候,就考虑将小说李必设定的23岁年龄段往下调。
形象对了,内涵也很重要。
图片 ©东方IC
小说中,李必是个文人。如果演员没有文化素养,对李必这个具有文人风骨的角色理解和表现势必会有偏差。曹盾找易烊千玺聊了一下午天,聊小说、聊人物,聊易烊千玺最近忙什么,整个过程中的观察,让他心里有了底。试妆后,曹盾找到了李必。“整个穿戴完,人往那一站,全对了,就是他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