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他,你根本不会忘记密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编辑部的小鑫鑫每一次登录某个不可描述的网站时,都非常痛苦。因为他总是忘记自己的密码是什么,所以登录时都是点的“ 忘记密码”来重置密码登录。
而更惨的是,他经常会在修改密码时被提示“ 请不要使用和之前登录相同的密码”。。。
就连计算机密码的发明者费南多·柯巴托( Fernando Corbato )都曾经说过,计算机密码现在已经变成了“ 某种梦魇” ( Kind of a nightmare ),他自己就曾经用过差不多150 个不同的密码,并在晚年为此感到苦恼。
互联网时代,用密码来保护自己个人资料已经变成了一种常识,虽说它并不是安全级别最高的一种保密手段,但却是最普及最方便的,现在虽然有手机验证码登录等各种方式,但是计算机密码至今都没有被完全取代。
作为一种保密手段,计算机密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计算机密码在一开始只是某个更重要发明的附属产物,它的发明者则是之前提到过的费南多·柯巴托。
费南多·柯巴托出生于1926 年,在1950 年时取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此后在1956 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
毕业后他留在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中心工作,那个时候距离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 问世才不过十年多,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
一开始人们使用计算机,用的是单道批处理系统:就是把一些程序预先写在一个磁带上,然后把磁带放入计算机中,计算机就会按照磁带上的顺序逐个运行程序。
而一道程序在计算机上的“ 轨迹” 大概可以分成三步:输入——运行——输出。
单道批处理就是同时只运行一个程序。
在输入和输出两个地方是需要人工参与的,在一开始的时候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没那么快,输入输出( input/output 简称I/O )和运算的速率差距还没那么明显,说白了人机关系还算和谐。。。
但随着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渐渐跟不上计算机了,人类慢悠悠的I/O 交互反倒拖了计算机的后腿。
这就好比客人在餐馆点菜,浏览菜单的过程就像I/O ,如果服务员一直站在旁边等客人浏览就是一种人力浪费。
和石油,煤炭等消耗类资源的“ 浪费” 不同,计算机处理器只要通了电,它就能跑那么快。。。让处理器闲着不做运算就是最大的浪费,不用白不用。
因此很显然,对于I/O 拖了计算机后腿这件事,科学家们是不会满意的。
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加优化的“ 多道批处理系统” :如果运行的程序需要I/O 参与( 例如弹出对话框等着人输入),就在等待时,把CPU 给另一个程序跑。
同样是在餐馆,这种处理方式就类似服务员在等客人浏览菜单时,去招呼另一位客人。
可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当年计算机太特么贵了,实验室僧多粥少,一个个都排着队。。。
假设小黑胖有个贼长的程序要运行,小发就只能拿着自己的程序排在后面慢慢等了。。。
费南多·柯巴托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率领团队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 相容分时操作系统( 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 ,CTTS )。
相容分时操作系统是一个实现了人机交互的系统,能够让多个终端( 研究人员)共享同一台主机。
它的思路是把CPU 的运行时间切成一片片的,能在“ 一片” 时间里完成的事儿就一次性做完,做不完的就让出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