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5G速度快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宽带资本(ID:bjkdzb),作者|欧阳琦玮(宽带资本董事 )
相比当前的无线网络,5G到底有什么突破?
前一阵爆火的何同学说,「5年后,希望速度是5G最无聊的应用」;但对消费者来说,当前5G网络的带宽提升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变化。
下面这幅图对比了3G、4G和5G网络下载一部高清电影所需的时间;基于数万倍的带宽*提升,下载时间从3G时代的1天缩短到几秒钟——在这样的带宽环境下,恐怕很快大家就会忘记「带宽」这个曾经的「瓶颈指标」,并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视之为空气和水一般自然而然稀松平常的存在。
(*注:在通讯专业语境中,带宽对应的表述是Bandwidth,也可翻译为频宽,衡量其占用的频谱资源;在日常沟通的语境中,带宽通常意指数据传输速率。出于通俗易懂的考虑,此处采用第二种语义。)
▲ 图片来源:http://itprosusa.com/resources/blog/rise-of-5g-internet/
从3G到4G再到今天的5G,无线网络的带宽经历了数万倍的增长。移动蜂窝网络环境下的视频质量越来越高,体验也越来越流畅。那么究竟什么是带宽?带宽的增长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下文为宽带资本董事欧阳琦玮在宽带资本「CBC洞见」的分享,要点如下:
当我们提到带宽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兼论信息的本质信息/数据的无线传输原理从3G、4G到5G,带宽的提升靠什么?
01
当我们提到带宽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在3GPP(过去20多年推动全球电信行业技术演进的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官方文档中,带宽对应的文字表述是「Data Rate」,也就是「信息传输速率」或者说「数据传输速率」。
那么,信息/数据的本质是什么?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在传输什么?
信息是对现实(或虚构现实)的复刻/记录/抽象,用于对现实(或虚构现实)的转述/复现。
信息是对现实的抽象,是对现实进行指代的一组符号。这种抽象式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在另一个时间或地点复述/重现最初「被记录的现实」。以视频观看来说,显示屏只是根据收到的「符号和指示」将整个屏幕上的所有像素点投射出来;而投射出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图像。对于语音通讯来说也是类似的道理,听筒/喇叭根据收到的「符号和指示」在发声器件上安排相应的震动,这些震动通过声波传递给鼓膜和耳蜗,最终形成了我们对声音的感受。
信息是对现实的复刻/记录/抽象,这个抽象/记录的方式,就是一种「编码方式」;接收之后将这些信息复现为现实的过程就被称为「解码」。
人类数千年前就开始了编码活动。发明文字的目的,是为了记录现实并用于转述或者回忆/复现。这本身就是一种编码-解码过程。确切地说,对事物进行命名或者指代的过程,就是一种「编码」过程;而依据相关指代关系,从文字联想到实物的过程,就是一种「解码」过程。
举例而言,可以对水果进行「命名」或者「编码」,比如把一种红色的蔷薇科水果命名/编码为「苹果」或者「Apple」。
编码是一种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文字/数字/代码)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过程:
在编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汉字和字母,也可以用数字。比如我们可以把苹果命名/编码为101,香蕉编码为102,橙子编码为103,把「好吃」这个属性命名/编码为36690,那么「香蕉好吃」这个表述,就可以用「102 36690」替代,或者说编码为「102 36690」(此处的数字是随机选取的,并没有特殊含义)。
解码是一种从抽象(文字/数字/代码) 中联想/复现实物的过程:
解码的过程与编码相反,但遵循着相同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从刚才提到的「102 36690」中得到「某种黄色芭蕉科植物味道不错」这一表述的过程,就是一种解码的过程。
实际上,用数字替代文字,正是在电报、通讯和IT技术中心广泛使用的编码方式。常用汉字大约不超过1万,意味着用一个四位的数字可以对前述汉字一一进行命名或者编码,比如命名为0001,0002……9999。
一本《史记》约有52万字的中文书,那么这样一本书可以被52万*4=208万位数字替代,或者说,整本书可以被编码为208万个阿拉伯数字;如果采用2进制算法,基本上可以换算为800万比特,对应为一个容量为1MB的电脑文档(由于实际常用字只有2000-3000个,同时考虑到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计数差异,以及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编码效率,整个文档的容量可以缩减到约为300KB大小;不过这部分内容超过了本文的范围,暂不赘述)。
为什么需要将汉字编码为数字,又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或者十六进制)来记录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