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天后已经老去,但总有神曲正年轻
文|音乐先声,作者|MQ
16年前的今天,《以父之名》在全亚洲超过50家电台同步首播,超过8亿人同时收听,这首歌正是周杰伦第四张原创专辑《叶惠美》的主打歌。自那以后,每年的7月16日也成为了“周杰伦日”。
而今年5月,在周杰伦巴黎演唱会的点歌环节,被抽到的歌迷在告白完青春后,点的却是一首抖音神曲《学猫叫》。在全场的起哄中,周杰伦尴尬地配合完成了粉丝的心愿,并说“这是我第一次在演唱会唱不是自己的歌”。
当曾经用说唱diss金曲奖的周杰伦都被迫唱“很fashion”的神曲,他所经历并创造过神话的那个属于流行乐坛的黄金时代,是真的过去了。
天王天后已经老去,但总有神曲正年轻
那是两岸三地接连诞生天王天后的黄金年代。
90年代初,上一代歌神许冠杰退隐,谭张争霸走向落幕,香港流行乐坛出现短暂的空档期。也在此时,香港电台把已有不错成绩的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拉在一起,赋予“四大天王”的称号,从此四人便叱咤了整个华语音乐世界。
张学友在1993年发行的《吻别》销量达300余万张,破尽东南亚记录;刘德华累积发行了122张唱片,歌迷会遍及全球。四人在影视歌多栖发展,几乎垄断了90年代香港乐坛的所有奖项。
相比之下,台湾的“四大天王”更偏向音乐领域,齐秦、童安格、王杰、周华健先后发表过数张原创作品,内地男歌手中毛宁、解晓东、刘欢、孙楠、韩磊等人同样是当年的实力唱将,留下了一批时代金曲。
当然,女歌手的实力不容小觑。郑秀文曾打破常年被“四大天王”垄断的十大劲歌金曲的金曲金奖,只身闯入台湾乐坛的林忆莲被滚石看中,推出了《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等名曲,“亚洲歌姬”王菲还是首位以非日语单曲淡入日本Oricon公信榜前十的华人歌手。
在台湾,金智娟、孟庭苇、许茹芸、许美静用自己的作品撑起了滚石、上华等唱片公司的销量。内地也有那英、杨钰莹、叶蓓,还有被誉为“天后接班人的”金海心,第二张专辑《那么骄傲》刚推出不久销量就达到了20万张。
千禧年后,陈奕迅、陶喆、周杰伦、朴树等人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孙燕姿、蔡依林、萧亚轩、梁静茹迅速成为港台流行乐坛“四小天后”。凭借第五张专辑《七里香》,周杰伦获得2004年世界音乐大奖“大中华区最畅销艺人”,根据IFPI的年度统计,该唱片的销售量在全世界排到了第42位。
同样是在2004年,《两只蝴蝶》作为电视剧《281封信》的插曲进入部分听众的耳朵,后来又通过彩铃和街边商铺的音响成为一代神曲。据了解,这首歌的彩铃累积下载量达1亿余次,演唱者庞龙直接成为当年福布斯名人榜上内地收入最高的男艺人。
随后,《老鼠爱大米》也创下了单曲月下载量600万次、总下载量2亿次的吉尼斯纪录,演唱者杨臣刚还借此登上2005年春晚的舞台。产业层面来看则更为残酷,据北京晚报报道,彩铃一年收益200亿,而内地音乐产业一年才2亿多元。
六年之后,龚琳娜演唱《忐忑》的演唱视频在网络疯狂传播,这些广为传唱的街歌统一被称为“神曲”。同一时间被归纳其中的,还有《爱情买卖》和《最炫民族风》,以及火爆全球的《江南Style》。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神曲的更新频次开始加快。2014年,它们指的是《小苹果》和《我的滑板鞋》;2016年,最火的神曲是《PPAP》;到如今,提到神曲,率先被想到的则是出现在抖音快手上的歌曲,比如周杰伦在演唱会上被点唱的那首《学猫叫》。
神曲的定义并不明朗,仿佛是一种约定俗成,爆火与洗脑是所有神曲的共同特点。从诞生起,因为过于简单的旋律和直白机械的歌词,神曲就一直饱受“低俗”等批评,甚至与普通大众的音乐审美绑定在一起。而在历经了几番迭代和媒体的大肆传播后,这种印象又被反复加强。
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神曲都是快销产品,高进的《我们不一样》和茄子蛋的《浪子回头》曾在抖音上风靡一时,它们都来源于创作者的自我抒发,也因此受到大量听众的身份认同。
在天王天后一个个老去的时代,神曲却一波又一波地出现,甚至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这些时代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和产业意义,则更值得我们思考。
全民偶像断层和神曲迭代的背后,
是音乐产业的技术革新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