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07-21 IT文章

“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

前几天,豆瓣上出了一个贴子,名字叫“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内容是一位网友真诚的发问:总有人说周杰伦演唱会的票难买,可他微博超话都上不了排名,官宣代言微博的转评赞都没破万,他真有那么多粉丝吗?帖子一出,一票听着周杰伦歌曲长大的叔叔阿姨很快顺着网线挤进评论区,留下了一串串问号。

看似搞笑的场面背后其实是双方真实的困惑和隔阂。一方发自心底认同,绝不会去质疑其合理性的事情,在另一方看来无异于“迷惑行为大赏”。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发帖网友可以看作是流量时代饭圈粉丝的某种典型,在他们的逻辑中,“控评”、“打投”、“反黑”、“轮博”这些都是身为粉丝必须去为偶像完成的KPI,这些事情做得好,偶像的数据才好看,数据好看才能证明有流量,有流量才有商业价值,才能接到更好的资源,进而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粉一个偶像,却不为他做这些事,哪还算得上合格的粉丝?

而此前没做过数据的周杰伦粉丝可以看作是不接受或者压根不了解饭圈这套行事逻辑的人。在豆瓣帖子引发热议之后,一些周杰伦的粉丝半玩闹半认真地开始给哥哥做数据,最初很多临时抱佛脚的“中老年人”连微博的“超话”入口都没找到,但经过四五天的努力,被迫营业的伦迷已经将周杰伦顶到了超话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他们用实力证明,数据真的就只是数据而已。如果不是这次周杰伦被质疑数据差,这些自嘲为“夕阳红粉丝团”的伦迷大多还坚守着古老的追星方式,偶像出新专辑了就买,能抢到演唱会的票就去听,在他们看来,周杰伦又不是流量明星,做什么数据啊?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这个帖子后来被搬运到微博上引发了更大的关注,但不论在哪个网站上,网友的评论都表达了一个近乎统一的观感:流量明星和实力派之间还是有着泾渭分明的一条线的。实力派影星、歌星的微博数据可能不好看,但他们靠优秀作品拿下的实打实的国民度也不是流量明星靠粉丝爆肝刷几个榜单就能获得的。

不同时代的造星与追星

2015年,吴晓波在一篇名为《大数据造就的小鲜肉鹿晗》的文章中写到了娱乐产业中传统明星和流量明星截然不同的制造方式,“过往的明星制造路径,基本上延续了‘演艺产品——大众媒体关注——话题营销’的三部曲,可是‘鹿晗们’则大大缩短了发酵的过程,他们首先是在社交媒体里实现精准粉丝的聚集,而其渠道则是贴吧、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名人排行榜等等,在形成了相当的粉丝群体后,再反向引爆于大众媒体。”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鹿晗、吴亦凡等初代流量当年的爆红肯定与他们的个人魅力有关,但也和这种崭新的造星方式对大众的吸引脱不了关系,就像当年《超级女声》一样,它们最厉害的地方不是造就了多少新秀、明星、红人,而是带给了粉丝一种更有参与感的追星方式。相较于此,现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追星在各方面都升级了,发短信变成了发微博,只需给一个节目投票变成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榜单投票,花零用钱买一张CD变成了砸钱买几十张、上百张数字专辑,追星成本越来越高的同时,粉丝和偶像的关系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于粉丝而言,追星过程中有与有荣焉的骄傲,有为爱付出之后的自我感动,还有对偶像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是谁让他们误以为数据就是一切?

近几年,微博上爆发了大大小小很多起粉丝脱粉或回踩事件。不论是对偶像婚恋状况不满,还是对偶像接的新戏或新代言不满,粉丝都可以集结成一股力量在社交媒体上对偶像进行责备或质问,甚至直接脱粉。粉丝倒逼偶像的事件越来越频繁,但最终偶像是否会屈服于粉丝的意见,还是要看他的事业对粉丝的依赖程度。越是实力不济,纯靠粉丝的爱捧起来的偶像就越有服务精神,因为他们很清楚粉丝对自己人气、收视率、带货能力的影响。

“唯数据论”靠不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