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AI选出雷佳音,我们和优酷聊了聊《长安十二时辰》的算法制造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虽然老生常谈,科技引领内容似乎也一直不缺乏讨论度。前有算法革新内容分发形式或内容体验,后有5G、AI等改造内容行业的未来畅想。大众内容消费习惯不断进阶,各路玩家加码投入,赌一个内容生产模式的革新换代,也在赌这能造就所谓的新一代的互联网原生内容。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针对内容不同的技术上的试验,比如正在流行的竖屏剧和互动剧。科技本身当然无法替代内容行业,却可以改变或影响内容的类型、分发渠道和最终呈现形式。
Netflix的算法神话证明了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定制化内容——反馈数据搜集的算法闭环可以造就《纸牌屋》和《怪奇物语》,革新过去单线条的内容生产模式。而经过几年的试验,国内的视频平台也几乎都走在了这条克服内容行业波动性、前置规避风险的路上。
国内的剧集制作,近两年也有算法的参与。以优酷为例,2017年成立的北斗星团队,通过“AI+大数据”能力,全方位影响了《长安十二时辰》从投资制作到运营、营销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当中。
在望京阿里中心,我们和这支年轻的技术团队聊了聊《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这些“黑科技”制造。
北斗星系统的产品经理史晓飞介绍,北斗星的故事起源于阿里有关“好莱坞+硅谷”的设想。在当时,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大文娱CTO兼优酷COO庄卓然表示:要通过技术能力,辅助内容决策、降低内容投资风险,机器智能加持IP价值是最有机会的赛道,也是代表未来的赛道。
“《长安十二时辰》中,雷佳音的张小敬是算法通过艺人标签、颜值分析、商业价值和历史作品表现等等综合评估出来的结果,是机器智能基于海量的数据计算,才得出最合适的张小敬。”史晓飞介绍说。“在这里,选角能力只是北斗星系统其中的一个能力,北斗星系统的定位是‘泛内容AI平台’,我们依托‘AI+大数据’能力,对泛内容进行全维解构分析,在内容的投资、制作、运营、营销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给予AI+大数据的辅助决策参考,希望最终能完美实现最初设定的‘好莱坞+硅谷’的设想。”
以下是AI财经社与北斗星产品专家史晓飞、北斗星算法专家沈一的采访节选:
AI财经社:优酷做内容好理解,为什么会想到做一个AI+大数据的系统?基于什么考虑?
史晓飞:首先,从阿里生态整体来讲,它是一家注重并擅长AI+大数据能力的公司,在这方面,阿里始终走在行业的前沿。而从优酷这个层面,优酷在长视频领域深耕多年、是最有行业资历的互联网视频平台,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行业数据,二者结合本身就有这样的契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大文娱CTO兼优酷COO庄卓然,之前在淘宝有丰富的技术产品经验与积淀,接手优酷后,便迸发出要将AI+大数据引入视频行业的想法,所以,北斗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其实,刚才提到的智能选角、颜值分析等都只是北斗星其中的一个能力而已;北斗星不仅仅能分析艺人,同样也可以针对内容的不同阶段:IP、剧本、成片;以及文娱行业的周边及衍生内容等等进行解构分析。
AI财经社:《长安十二时辰》是在这个系统运用下产出的作品,像选角这些点具体的决策场景是怎样的?
沈一:我们主要从演员与演员的业务能力、商业价值、角色的匹配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选角。
首先我们拥有全网的舆情数据和一个超过200万的影人库,根据当前演员在历史作品的表现,包括他演过哪些电视剧或电影,这些作品的收视率怎么样,在这些作品里他的戏份表现怎样;我们会用这些指标来衡量每一个演员的业务能力。
演员的商业价值主要来源两个指标,一个是当前时间窗口的全网热度,我们有能评估内容全网热度的北斗星指数来反映。二是演员的商业价值,比如带货能力,我们会使用阿里系的电商数据来量化。
最后,通过全网舆情数据提炼出演员的个人标签,并从其历史作品中提炼出角色标签,来计算演员和当前角色标签的匹配度。以《长安》为例,我们先把张小敬这个角色的标签提取出来。包括张大头、硬汉、孤胆英雄、聪明、有正义感等等;同时提取演员的标签,比如雷佳音的个人标签:大头、丧萌、硬汉、正义、痞帅、严谨;以及他历史作品中的角色标签“硬汉”“正义”进行匹配度计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