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类应用遭遇生存难题,从免费走向付费,与钉钉、企业微信对垒
最近,印象笔记刚刚举办了7周年发布会,新浪微博上“印象笔记7周年”话题的阅读量达1394.6万,讨论量为7722条。有道云笔记则简单的多,仅仅发布了一条有道云笔记8周年的Vlog。
除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外,常见的笔记类应用还有石墨文档、青橙日记、为知笔记、Notebook等。
笔记类应用是典型的工具型应用,这类应用的优势是,能够在用户层面获得非常好的口碑,并且在不太需要大幅度推广的情况下,依然能获得大量用户。
有道云笔记上线仅14个月,用户量就突破了500万,日活跃用户达30万。2018年11月,有道云笔记便宣布平台上的8000万用户一共创造的笔记总数超50亿条。
印象笔记并未公布其具体用户数,不过在7周年发布会上,印象笔记CEO唐毅提到了未来的“小目标”:“成为中国3亿人的首屏应用”。唐毅透露,自从去年6月份印象笔记重组后,印象笔记的人员增长了三四倍,与此同时收入及活跃用户数也实现了至少双倍加速。印象笔记国际版App介绍里提到称,“超1亿5千万人热爱的笔记应用”。
然而,工具型应用的短板也很明显——商业化难题。不像有些应用天然具有灵活的商业化路径,如社交、电商、视频、音乐等,工具型应用能够变现的模式非常稀缺,即使是互联网行业最容易实现的广告变现模式,在工具型应用这里也会遇到弊病,用户体验和广告之间会产生冲突,一旦广告过多,用户体验就急剧下降,而如果过于关注用户体验,广告营收就上不来。
如今,笔记类应用显然也遇到了工具型应用的通病,即生存难题,在生存问题面前,笔记类应用不得不往赚钱上靠拢,其原先推崇的免费模式,逐渐被抛弃,收费成为行业的主流。
笔记类应用正在转向付费模式
互联网能走到今天的规模,免费模式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往,用户如果想要看新闻的话,只能通过购买杂志、报纸来获取,而报纸、杂志都是收费的,哪怕费用很低。但是在互联网上,用谷歌或其他新闻网站、Facebook、Twitter等都能够免费浏览各种新闻。早期互联网对于内容版权重视度并不高,用户看视频、听音乐、看小说、玩游戏等几乎都是免费试用。
随着智能手机终端和通信网络的门槛越来越低,使用互联网服务的门槛却变得越来越高,要想使用优质的互联网服务就必须向运营方付费。网购需要购买会员、视频需要购买会员、小说需要会员、听歌也需要购买版权,如果想要观看国内当前主流的视频内容,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三大平台上的综合花费需要300多元。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服务在走向付费,笔记类应用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笔记类应用,目前都在转向付费模式。
印象笔记的免费用户能够使用的跨设备同步数量只有2台,每月能上传的储存空间仅有60MB,要想提升跨设备数量/储存空间就需要付费升级成标准用户/高级用户,标准账户的费用为12元/月或98元/年。
有道云笔记的免费空间为3GB,不过其首屏内会有广告,“我的”频道页面也有广告区域。须知,笔记类应用是一款非常私密的应用,用户使用它就是为了存储信息的,这种私密应用中出现广告的体验并不佳,而去广告是会员才有的特权,会员费用为18元/月或198元/年。
为知笔记早在2016年12月8日就调整了运营策略,个人用户有100天免费试用期,试用期过后,用户需要升级成VIP用户,费用为60元/年。
石墨文档、青橙日记也都推出了类似的付费模式。
综上来看,尽管用户可以在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上免费注册使用,但如果想成为深度用户,想要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就必须成为付费用户。并不是说笔记类应用的付费模式不好,而是他们一定程度上是在迫使用户付费,用功能、用户体验的依仗,让用户变成付费用户,而不是用户主动付费。
为什么要走向付费模式?
从免费到付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视频、音乐、网络小说等如果一开始就走很严格的付费模式,其发展规模绝对到不了今天的地步。当下互联网服务纷纷走向付费模式,看起来有点儿背离互联网的初衷。笔记类应用最初能获得用户们的青睐,除了具有“小清新”风格标签外,免费也是重要因素,可为什么笔记类应用要从免费走向付费呢?
首先,互联网行业付费模式带来的示范效应。如果是在10年前,工具型产品要想靠用户付费无异于天方夜谭,一方面,用户没有付费习惯,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