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胜为冯鑫鸣不平的“无限连带责任”到底是什么?
7月28日,科技圈的最大热点被冯鑫霸占。当天,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冯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相关事项正在进一步调查。
隔天,美图董事长蔡文胜发朋友圈声援自己在金山的老同事冯鑫。“一家公司能上市,最苦的一定是创始人,看起来风光,却承受最多挑战和艰辛。投资人都可以先套现,创始人必须坚持到最后。”蔡文胜也借冯鑫的遭遇警示其他创业者“任何时候都不要签个人无限连带责任”。
蔡文胜朋友圈截图
他还进一步解释,“有些创业者不了解规则,会签订连带责任,这是最大的隐患,特别是国内机构和银行,经常会有这个条款。”蔡文胜的话又引发一个新的话题——“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尽管目前尚无官方通报称冯鑫被带走是因为这个原因,但类似现象在创投圈十分普遍。
按照经济法上的解释,无限连带责任,是指对某种债务负有连带责任的人对债务人偿付债务承担的一种连带性义务,连带责任人有义务督促债务人偿付债务,当债务人无力偿付债务时,他有义务代其偿付。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以上的债务人对同一债务承担责任,债权人可以要求任何一方承担责任。在投资中,则是一家企业创始人通常要对一笔投资转成债务后还要承担无限责任,说白了,即使公司倒闭,他仍要偿还这笔款项。
正常的投资活动,实际上考验的是投资人的企业分析能力和对行业发展的判断能力,投资有风险,需要投资人自己承担。而一旦再加上无限连带责任,则意味着让创业者让出一部分创业收益,又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看起来显得有些“不平等”。
但很多时候,这样的无限连带责任,并不是一方的错误。投资者想最大限度规避风险,企业面临生死存亡,不签就拿不到融资,这是一场无声的博弈。
创业者被“无限连带责任”逼得有家不敢回
2017年那个夏天,是徐明创业两年来最难熬的日子。
徐明是一家做VR硬件公司的创始人。2015年在VR最火热的时候,他的项目还是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彼时他并没有为资金发愁。一年后,VR风口转冷,投资机构很少再对VR领域进行投资。此前没有大规模拿投资的徐明,开始感觉到不安,“那段时间跑了数十家投资机构,一分钱的投资也没拿到。公司账上的资金,已经连员工工资都发不起。”
就在公司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徐明在一个饭局上认识了一位做生意的老板。由于聊得投机,这位老板决定给徐明一笔100万元的投资,帮他渡过难关。
但在签署投资协议时,这位老板提出,还要签一份补充协议,协议中要求徐明对这笔投资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当时我也不想签,但是不签协议,这笔投资款就拿不到,公司眼看就撑不下去了。”
思考之后,徐明决定冒这个风险,签下这份补充协议。拿到100万元的投资后,徐明度过了一个短暂的危机,可更大的危机在2017年到来。
图/ 视觉中国
经营了一年后,徐明的公司不但没有起色,反而连业务都停掉了,最后只能破产关门。“当初拿的100万元投资,因为有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在公司破产后仍需要我偿还。后来我还不上,他们就带人到我母亲家里,70多岁的老人差点被吓出心脏病。我也被吓得不敢在家里待着,只好带着家人住到宾馆,躲一躲。”此后,徐明开始四处借钱,来偿还这笔投资款。
和徐明一样,创业者夏海为了公司能够活下来,在拿一笔个人投资的时候,也签过一份承诺无限连带责任的协议。可是事与愿违,最终公司倒闭。
“后来投资人就找我合伙人‘喝茶’,关在办公室里,一天一夜不让走。再后来又找我,我们报警到派出所,民警说这属于经济纠纷,派出所没办法立案,然后又让我们回来自己协商。”夏海说。
回去之后,当然又是不停地骚扰。“最后家人受不了打扰,老婆把自己的钱拿出来顶上,我又用信用卡套现了一部分,才算堵上了窟窿。”夏海说。
这份“无限连带责任”让徐明和夏海不胜其扰,也难怪蔡文胜警告创业者“必须三思后行”,但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又会轻易签下这份“卖身契”呢?
无限连带责任适用范围
创投圈的无限连带责任并不是一个新东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