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卖保险的“互联网中年”们

07-30 IT文章

来源 | 作者 | 木蒙,编辑 | 唐云路,题图 | VisualHunt

前段时间,我被一家保险公司 100 周年的信息刷屏了。

看着朋友圈内那么多好友主动转发,我才知道,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朋友都转行去做保险了。

保险的“破圈”表现在,这些朋友之间并无交集,转发同一条百年祝福的,有曾经和我一起采访的记者同行,有合作过的互联网公司市场总监,有和我同在一个母婴群的全职妈妈,也有毕业后留在老家工作的多年闺蜜。

似乎忽然之间,那些原本在办公室朝九晚五的朋友们,或是追着互联网一个个风口跑了多年的朋友们,纷纷拿起了红色文件袋,奔波在给客户送保单的路上。

我显然不是唯一一个发现这股力量的人。

这几年同龄的朋友们都开始讨论起保险,是在香港买保险还是在大陆保险,是选重疾险还是分红险,怎么选择教育金……这些问题但凡在朋友圈发出来,就可以钓出所有潜伏在你好友列表中的保险代理人。

可他们到底是为什么不约而同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带着好奇,我找出了那些留在我朋友圈里的保险代理人,聊了聊他们的故事。

1

灿灿今年 35 岁,她的二宝刚满一岁。

她的履历非常光鲜,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在传统纸媒干了五年,然后加入了互联网公司负责市场和公关,后被合伙人提拔,做了合伙人的个人助理。

但生完第二胎后,她还是决定辞去工作去做保险。

辞职的时候,灿灿的家里吵翻了天,公婆和父母都非常不理解她的做法,认为她牺牲了自己的职业前途,去做人见人厌的保险代理人。“保险都是骗人的,你干这行吃力不讨好。”最后灿灿的妈妈撂下这句话,挂了电话。

第一个月,灿灿税前的工资发了 7.5 万。当她得意地跟妈妈电话时候,她妈妈再没对她的转型说一个“不”字。

灿灿告诉我,没人愿意做亏本的买卖。她做了妈妈以后才正式开始接触保险,最初是希望给孩子一份基本的重疾保障。

当她深入了解后,发现上一代人普遍保险意识较弱,加上当时的生活水平有限,因此 80 后至 90 后之间的人,往往自己也没有保险保障的。

这一批人已经成为社会消费主力,保险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社会压力巨大,每个家庭的收入支撑者都不能倒下,但目前癌症等重疾发病率逐步在提高,在这双重压力下,80 后和 90 后都必须通过保险来平摊风险。

因此她一旦搞定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客户,客户就会连带着把父母、伴侣和孩子的保险都配齐。

灿灿太知道没有保险的痛苦了。她的父亲多年前得过一次癌症,当时家里倾其所有地给父亲治病,还欠下一屁股债,直到灿灿工作以后才慢慢偿还清。当时她就懊悔,为什么家里没有买过保险。

和她类似的情况不再少数。灿灿的同行朋友们年纪相仿,遇到的问题也颇为类似。

在她加入保险公司之前,她周围的朋友就常常和她讨论选购险种的问题,但大家都因为没有熟悉的保险代理人而迟疑,与其如此,不如她帮朋友们把保险的事情给张罗了,两全其美。

头一个月她单是签下朋友们的保单,就提了不少佣金。

2

灿灿的妈妈反对灿灿做保险,说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代理人都不靠谱,也和保险代理人的良莠不齐有关。

像灿灿这样的保险代理人通过保险人的委托,代理其经营保险业务,并向保险人收取代理人费用。

这项制度在 1992 年首先由友邦引入中国大陆,可以说没有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引进,就没有保险行业的今天。

但在 1997 年,中国保险行业迅速发展时,许多保险公司都效仿友邦的做法,发展保险代理人,一时间代理人数量激增,良莠不齐。有些保险公司还推行人海战术,将员工发展成客户……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保险行业的著名学者郝演苏曾估算,从 1992 年到 2007 年,保险行业有70%的淘汰率,总计有 2500 万人做过或者正在做保险营销。也就是说,每 50 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卖保险的。

卖保险的“互联网中年”们

这样的高流动性,和人员的冗杂,很难保证保险产品的有效执行,更不利于保险公司品牌的传播。

70 后的小楠前不久离开了干了五年的保险公司,他离职前,并没有直接跟客户说明,而只是在公司内部办理了保单的转移手续。她将原先自己代理的保单和客户委托给公司,让公司重新安排新的代理人。

小楠的客户告诉我,直到前段时间他需要理赔,才知道自己的代理人已经离职。

小楠是被近几年新入行的同事“挤”走的。随着年轻一代保险意识增强,他的团队里增加了不少高学历和人脉广的同事,有做过律师、医生、外企高管的,在业绩上他已经做的非常吃力。以往他还可以做到平均月收入两万元左右,后来只能维持在每个月七八千,难以为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