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存量用户”是下一步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力
文|IMS李檬
据说,国内房地产行业有一个经验定律:一座城市是否值得去投资,问政府官员、问咨询机构,不如问当地的小学老师,即房地产投资的“小学生指数”。
有内地城市,今年小学生的数量比5年前少了30%以上。这太可怕了!
一个地产项目的硬件开发至少要几年时间,加上周边的持续商业开发,耗时8年、10年都很正常。今天是小学生,10年以后就是主力消费人群。
如果一个城市的小学生数量在快速减少,10年以后,这里的餐饮店、美妆店、健身房、电影院……还能见到人气吗?你能指望大叔、大妈来引领消费潮流吗?
如果一个地方告别了“增量经济”,人气持续消退,生意会非常难做。
近些年来,在互联网从业者的语境当中,你时常听到“我规模有多大,行业分量如何如何”、“我今天有多大,未来会做得有多大”,或者“我有多快,还要怎样快跑领先”……
可是,如果你正在进入一个人气持续消退的“存量经济”时代,过去的生存策略已难以延续,你该如何做出改变?
我不是危言耸听,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80后”有2.28亿人,“90后”有1.74亿人(大减5000万以上),“00后”有1.46亿人(减少将近3000万人)。
加上一线(超级城市)和强二线(国家中心城市)不停从内地城市吸走年轻人口,争夺年轻人口就是争夺未来发展机会。
2018年一线城市的餐饮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的关店数量已经大于开店数量,广州、深圳的新开店面也仅仅只是勉强填补关店的部分。
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Q2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就是大顶!
……
种种征兆显示:你我正在进入一个“存量经济”时代,是否要主动调整生存策略了?
目前,看起来很多地方是用户在萎缩、流量在萎缩、市场在萎缩、资源在萎缩、机会在萎缩,但是不必沮丧,中国商业也在进入一个“精细深耕”的时代。
我相信,机会往往就在存量中。
因为存量的市场往往代表着用户比较成熟,你不必用代价昂贵、惊世骇俗的创新去打动他们。你只需要深耕细作,用“微小的优势”去放大一个一个机会。
金矿在存量中
近日有人网上给我留言,说他发现了一门特别好的生意,这是一个空白市场,他要辞职创业。
至于是什么生意,他说要保密。
我吃了一惊,心想哪里还有空白市场?穿衣、吃饭、坐车、购物?这些领域几乎没有空白市场可以做了。工业领域因为极高的技术门槛,不适合个人创业者。
基于一般常识,我问他创业的本钱从哪里来?
他说创业的本钱源于家庭,老婆、岳父都很支持他,也愿意拿出多年积蓄给他投资。
我直觉判断,这门生意怕是做不起来,而且他这个人最好不要创业。
我主要有两个理由:
1)好的创业机会大多源于存量市场,这是常识。
因为创业者不必承担太多的市场教育成本,这个成本很多大公司也承担不起。
2)创业者应该去说服投资人,而不是家人。
今天不是一个缺钱的时代,如果不能让别人投资,要么是项目不好,要么是不会销售,这两样都是致命的。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存量市场的极端重要性。
举个例子,国内最早做专车的,不是滴滴,而是易到。起初,中国消费者不知道什么是专车,司机也不知道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供需两头没谱。
这当时是一个空白市场、增量市场,易到将很多钱花在苦口婆心“教育”用户和司机上,时间长了,渐渐就hold不住了,不知何时是尽头。
在易到快hold不住的时候,滴滴抄进来了。
滴滴打车先切入的,是出租车这个存量市场,站住脚以后,再跳进专车这个增量市场,这时,滴滴起点拉高了,有了说服力,要比易到顺利得多。
后来,美团点评也进入打车领域,而且美团一直都是在存量市场里开疆拓土,甚至不惜向巨头宣战。
这当中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有谁打车,是想出去兜风,一定是有目的地的,比如去餐厅、去酒店、去电影院。美团点评的优势不在打车APP上,而是在大众点评上找到目的地之后,可以直接打车,用户避免跳到另一个APP上叫车这个麻烦。
对,仅仅是少了一点麻烦而已,特别微弱的一点优势。
这才是聪明人啊,瞄准存量市场,寻求哪怕1%的一点稳定优势。
金矿在存量中,增量也会在存量中发生。
互联网的下一个“富矿”在哪里
很多人说,互联网公司一定是活在增量市场中的,不断发掘新的市场、新的用户,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反过来看,凡是被充分开发的存量市场,比如团购、网贷、共享单车市场,只要没有了新的增量,剩下的,就是下坡路。
我听湖畔大学一位校友说过:“什么叫做产品?就是不断创造新的用户,打破旧的生态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观念、新平衡。”
那么,如何发掘新的增量市场呢?最好在存量市场中发掘。
58集团的CEO姚劲波有一个判断:“中国的服务行业,基本上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可以‘重做一遍’。”
为什么呢?
比如,光北京就有超过1万个家庭服务公司(诸如搬家、家政、护理等等),而且,很大部分没有与互联网结合。
这种分散、零碎的存量市场,如果被互联网品牌化、连锁化,是不是可以创造新的增量机会呢?
中国GDP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上述机会真的是无穷无尽。
可是我认为,增量机会不难发掘,就怕踩到了“结构陷阱”。
什么意思呢?
《博弈论》中有一个故事——拍卖100美元现金,起拍价50美元,价高者得,价低者也不能退出,将输掉与你的出价等额的现金。
如果没人跟你竞争,你花50美元,买到100美元现金,赚了50美元,这是最好的情况。
可是一旦有竞争者,不停抬高价格,当价格到了100美元时就无利可图了,但双方不能退出,谁出价低,将输掉与他的出价等额的现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