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离韩潮,一条偶像路
文|Cici,编辑|吴怼怼
这注定是个吃瓜看热闹的夏天。
一周前的 7 月 20 日,前 Wanna One 组合成员赖冠霖向韩国 CUBE 娱乐提出解约。而他的前韩国队友姜丹尼尔早在今年 3 月提出解约,已经成立工作室,并推出了个人专辑。
2009 年韩庚回国,可以说是第一批回潮。2014-2015 年 EXO 成员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张艺兴陆续回国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流量小生PK的序幕。这两年,霸占饭圈话题的乐华娱乐,也把旗下本在韩国出道的中国艺人们带回国内。
十年间,国内文娱产业向韩国取经偶像经济、向日本习得养成体系,粉丝们逐渐分化,审美越发多元,饭圈文化从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提升,这促进了国内文娱产业的发展。
对于艺人们的迁徙来说,本质都是对利益的追逐。
但 09 年的韩庚、14-15 年的归国四子、乐华在 2018 年的「崛起」,却代表着在韩中国艺人发展的三个阶段,而这背后是整个国内娱乐生态的变化。
01
2005 年,因为成员韩庚的中国人身份,Super Junior 刚刚成立就受到国内媒体的多一分关注。门户网站新浪也发了稿,标题的前半句是「安七炫师弟出道」,后半句才讲它的名字。
很快,SUJU成长为顶级偶像男团,「师弟」的说法很少有人再提。由韩庚担任队长的小队 SJ-M 席卷整个华语娱乐圈。
作为第一批赴韩练习生,韩庚成为首个在韩国出道的中国人,既无经验可循,也无前人指导,像是拓荒者般的存在。
韩国练习生的身份自带光环,那时它是「实力」的象征。
训练强度大、门类多,这是练习生培养体系给外界的第一印象。韩庚后来回忆称,当时每天都要练习超过 20 个小时。这在国内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韩国组合的成员们唱、跳都非常出众。除此之外,待人接物以及上综艺上节目的规则他们也要学习。后来还有很多艺人单飞,甚至转型做演员。从练习生最终出道,成为偶像明星,它是几年的累积结果,也象征着艺人对整个韩国娱乐工业规则的接受。
韩国偶像文化的发展早在 2005 年就已经相当成熟。在 SUJU 和东方神起之前,还有上个世纪的 H.O.T 和水晶男孩。韩剧《请回答 1997》中,H.O.T、水晶男孩的粉丝们排成方阵,在进场前对峙——这发生在 1997 年。
反观国内,《超级女声》这样的轰动性选秀节目在 2004 年才诞生,但还停留在用手机短信投票的阶段。
一方面是完善的韩国造星体系,另一方面是国内偶像文化刚刚起步,以韩庚为代表的偶像男团当时处于碾压般的存在。凭借中国的人口红利,韩庚的流量和商业价值迅速显现。
在商业价值提升后,韩国经纪公司与明星间的利益分成就会引发后者不满。回到国内毫无疑问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在经济层面和演艺道路上都是如此。
韩国经纪公司们普遍与艺人签长约,SM、JYP、YG 三家巨头的合约时长都是 7 年。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经纪公司的利益,能够对艺人进行长远规划,也能够收获更大的经济价值。
但对于艺人来说,7 年太长。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韩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时机的把握:第一批去韩国试水,第一个与 SM 公司解约——后者甚至引发后辈们的效仿。
回国之后,凭借曾经的韩国组合成员身份,韩庚有过相当不错的资源,但总体很快就被挤出一线艺人的行列,但成为乐华的老板之一,足以为他带来巨大商业上的回报。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由韩庚开启的解约回国潮,完全是男性偶像的「特权」。
无论是同为第一批练习生的宋茜,还是后来的孟佳和王霏霏,都没有这样做。宋茜的组合 f(x) 几乎被 SM 公司抛弃,但现在她还是 SM 的艺人;孟佳和王霏霏在 miss A 中沦为「秀智的伴舞们」,也都是在合约到期后离队。
尽管论知名度,几位女性确实比不上韩庚,也比不上后来的归国四子,但这背后折射的是残酷的现实:男团大于女团,男性偶像的商业价值大于女性偶像。
02
得益于以中国成员吸引中国粉丝注意,从而提升整个组合在中国影响力的成功经验,2012 年 4 月 SM 公司推出 EXO 组合,组合中包括四名中国成员: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张艺兴。
7 年过去,只有张艺兴一人还留在 EXO 的名单上,但跟脱离组合没什么两样。2014 年 5 月 - 2015 年 4 月,吴亦凡先走,鹿晗紧随其后,黄子韬公开打脸也选择回国。
短短一年间,三位当红组合的艺人选择回到国内发展,都是解约。除吴亦凡设立工作室外,鹿晗与黄子韬都签约了国内公司。张艺兴则由 SM 为他设立个人工作室,毫无疑问这是双方妥协的结果,这件事开了 SM 公司的先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