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开往东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产业家,作者|子雨
千禧年后不久,一个名叫王兵的鲁美摄影系学生用他买来的简易DV拍摄了一部反映沈阳重工业区三家大型工厂拆除重建的纪录片《铁西区》。
铁西区因位于南满铁路西部而得名,建国初期是有名的“绵长工业区”,更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标本。
赶上国企改制,近800万工人下岗,曾经辉煌的老工业区步入了“阵痛期”。不过短短几十年,镜头中的铁西早已辉煌不再。
一个城市中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会决定一个城市几十年的命运。
沈阳自存在起就与工业制造紧密相连,受惠于中央计划经济不遗余力的政策倾斜,沈阳涌入了大批有为青年,为祖国工业建设添砖加瓦。
可再浓烈的爱国情也抵不过市场经济残酷的手。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产业比例失调的弊端很快开始显现,工厂生产的产品也因竞争力不足被市场淘汰,工厂经济效益下滑,一系列连锁反应终使铁西区从过去令人艳羡的“东方鲁尔”变为颓败的“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
铁西区几十年的变化恰是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生产线上被大潮裹挟的工人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起落。
近些年,东北登上热搜无外乎几点:GDP垫底,人才外流,老龄化严重,国企占比过高……
事实也无可辩驳,建国初期东北一度占有中国98%的重工业基地,如今全国GDP百强,东三省只占了6个城市,时移势易,曾经的“共和国长子”现下却成为了拖累全国GDP的吊车尾。
谁能想到时代翻页翻得那么快,社会经济的推动力由过去的政策导向转为了技术赋能,产业制造的风刮起,互联网巨头竟也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了东北。
在王健林已完成250亿投资的基础上,万达又在沈阳投资了800个亿建文旅项目;腾讯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牵手打造“数字辽宁”;阿里巴巴与黑龙江省共建“数字龙江”也提上了日程;京东农牧在吉林省长白山腹地轰轰烈烈地开展AI养猪……
马云那句“阿里巴巴投资必须要过山海关,与黑龙江签约项目近期要见效”振聋发聩,让酷暑中的东北人都打了个激灵。
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东北一直是缺位的,近两年风向调转,互联网巨头纷纷重仓投资,大把资金和项目入驻,在大环境遇冷的当下,他们究竟看上了东北什么?
一、
工业区再造
东北是带着伤痕的。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三千万下岗工人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东北。
21世纪初,东北国有企业占到了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如今,这一比例虽然已经降到了50%,但依旧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线。
曾经,在东三省现代大工业基地,一份好工作的定义不是BAT而是一汽、鞍钢和大庆油田。
“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业制造双肩抗”制造业于东北人而言,是赖以生存的命脉,第一炉钢水,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船……无数个制造业的“第一次”见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崛起。
当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成熟,寻找丰富的业务落地场景成为了下一个目标,东北工业基地作为我国形成最早也最成熟的规模工业经济带,自然成为技术流瞄准的优质标的。
沈阳有输变电,机床,黑龙江有粮食深加工,畜牧业,吉林拥有石化、农产品加工和汽车产业。
东三省坐拥天然物资,看似财大气粗,实则有些“虚胖”,经济效益始终不见起色,但好在有过硬的第二产业底子,想再起势并不难。
2018年,是中国一汽建厂65周年,也是红旗品牌诞生60周年。这年4月,马化腾与长春一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想要基于高精度地图,在自动驾驶和仿真测试等方面展开合作,未来还要在数字政府、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上发力。
快被互联网“遗忘”的吉林和一汽红旗终于再度站上了舞台的中央,这一次, 他们瞄准的是车联网智能生态。
马化腾看得明白,对于缺乏制造业根基的腾讯来说,必须要借助传统企业的力量,才能讲好产业互联网的故事,“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传统汽车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一起携手。”
出行是人类的基本诉求,把一台车变得更加聪明和智慧,是腾讯进击产业互联网的一步大棋,也是人们触摸产业未来的最佳入口。
最近吉林省又开始着手建立“5G+旅游”大数据实验室,想要把长白山、查干湖、鸭绿江、向海湿地等旅游资源背后潜藏的用户数据价值加以挖掘。
东北有四宝:人参、貂皮、鹿茸和乌拉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