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详解微软小冰商业化的根基与路径 | 独家专访

09-04 IT文章

详解微软小冰商业化的根基与路径 | 独家专访

水面下的巨大储备,才是微软小冰商业化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深响原创 · 作者|赵宇

核 心 要 点

▪ 微软小冰团队认为,情感(EQ)才是智能语音助手最基础的部分;▪ 从技术层面讲,Avatar Framework 在结构和框架上的通用性占优;▪ 商业化步伐的加快,得益于目前微软小冰已经具有的通用性框架能力。

2010年,苹果公司花费2亿美金收购了第三方文字聊天服务应用Siri,随后通过与Nuance的合作使Siri具备语音识别功能,正式拉开了语音助手开发争夺战的序幕。

之后的战局就一发而不可收,亚马逊、谷歌、微软、百度等公司纷纷入局,开发自己的语音助手。一时间,出现了Alexa、Google Assistant、小冰、度秘等产品,智能音箱领域的激烈争夺也令市场持续火热。

但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微软小冰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小冰最初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16岁的少女,她没有知性、甜美的声线,说起话来有些呆萌甚至幼稚,与人沟通的时候也会偶尔“前言不搭后语”。更奇怪的是,不同于行业内都在做的任务和知识问答(IQ),小冰团队那时在关注着一个看起来比较虚的东西——情感(EQ)。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近日在接受「深响」专访时解释道,“选择做EQ,并不是为了逗趣,而是我们认为它是智能语音助手最基础的部分”。

李笛称,在最初决定启动微软小冰项目的时候,他们就认真地采访了很多人类助理,得出的结论是:当把情感交流放在语音助手中时,它和人类之间信息量的交换会比纯粹想要去完成一个任务的信息量要大得多。EQ的加入,可以使助理和老板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一种更有深度的、有情感纽带的关系。

于是,承受着外界的不理解,甚至小冰被称为“人工智障”的讥讽,微软小冰团队就这样继续进行小冰项目的研发,并在5年时间里不断迭代。今年8月,第七代微软小冰正式上线。

详解微软小冰商业化的根基与路径 | 独家专访

第七代微软小冰于8月15日正式发布

发布会上,微软小冰的种种成绩被一一介绍,而我们始终关心的是,小冰的这些成果能如何被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商业社会中?小冰的商业化进展如何?未来的前景又在哪儿?

详解微软小冰商业化的根基与路径 | 独家专访

「技术成果」

在展开应用与商业化讨论之前,技术成果是必须铺垫的内容。

为了衡量EQ的高低,微软内部“发明”了CPS(人工智能和单个用户的平均对话轮次)这样一个指标,CPS的数值越高,说明语音助手与人类对话的能力越高。

最近两年,小冰的研发团队不断地给小冰添加任务、知识等其他有意义的东西,但CPS数值保持在了23轮。作为对比,一个普通的人工智能助理的CPS数值通常是1-1.5轮。

另外一组数据是,在第七代微软小冰发布会上,微软宣布:在全球多个国家,微软小冰单一品牌已覆盖6.6亿在线用户、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

这两组数放在一起,即是深度与广度。

详解微软小冰商业化的根基与路径 | 独家专访

第七代微软小冰设计的服饰

而微软小冰的官方定位是:既是跨平台的对话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也是面向智能设备的智能助手,同时还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容创造者,以及一些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者。

以国内为例,小冰与许多第三方平台展开了合作:

● 入驻网易、新浪等媒体平台,撰写新闻评论和相关文章;

● 与万得资讯、华尔街见闻等机构合作,生成金融文本和语音;

● 以主播的身份参与数十档电视、电台节目的录制和播出。

与此同时,小冰团队正式对外推出了Avatar Framework的第一个工具包版本。这个工具包与微软小冰框架同源,包含对话、声音、视觉、观点、技能、知识及创造力等工具,可以驱动兼容的3D人物模型进行实时交互。

通俗来说,小冰本来只是一个小冰,尽管不同用户的小冰各有特点,但源头不变。而Avatar Framework的出现让千千万万个小冰成为可能,这是一个与其他单一语音助手非常不同的点。

此前,微软就通过Avatar Framework框架赋能了软银Pepper等数十个第三方客户AI。

详解微软小冰商业化的根基与路径 | 独家专访

Avatar Framework的第一个工具包版本日前正式发布

「深响」了解到,与IBM开发的Watson等其他专家系统不同,Avatar Framework是一个通用框架,它能更好地兼容其他系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