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频监控,怎么就不能出现在课堂?
天下网商记者 贡晓丽
昨天,一张带有“MEGVII旷视”图标的视频监控图像在社交网络上疯传。
画面中,一位女生正身处教室,旁边是人工智能识别出的一组数据,包括她睡觉、举手、趴桌子和阅读的次数。
此图一出,顿时招致网友广泛的质疑和严厉的指责,认为这样的技术不应该出现在课堂里。网友对人工智能“监视”课堂行为所带来的隐私、伦理价值问题声讨不断。
旷视却觉得挨批有点冤,按照其官方回应,“这只是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示”。
人们对事件的关注仍在发酵,是网友太敏感,还是技术本身存在隐患?教育场景内的AI应用何去何从?
AI摄像头潜入课堂
在视频监控图像引发争议之前,它早已落地应用在位于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该校两间教室“试水”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
这套同样来自旷视的人脸识别系统在学生进教室后能自动识别个人信息,系统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学生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
关于这类系统,旷视也早有过相关介绍,目标是实现辅助教育:在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中,旷视科技将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表情识别等技术,集成在考勤及行为分析摄像机MegEye-C3V-920和行为分析服务器中。
通过对课堂视频数据进行实时的结构化分析,反馈学生行为、表情、专注度、前排上座率等多维度课堂数据,辅助教学评估评价。
虽然在声明中,旷视表示校园内的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用于智能校门、教室门及宿舍的出入,方便学生安全出入校园。但根据校方说法,相关系统已在两间教室中进行试点,如果效果好,会进行全校推广。
其实,这样的技术和应用并不算稀奇。去年,杭州第十一中学就将名为“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科技应用在了课堂教学。
这一系统可以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异常行为实时反馈。
系统每隔30秒会进行一次扫描,针对学生们阅读、举手、书写、起立、听讲、趴桌子等6种行为,再结合面部表情是高兴、伤心,还是愤怒、反感,分析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
校方表示,课堂学生行为统计分析属附加功能,“现在应该说连 (考评) 参考都谈不上”。
上个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也被爆出正在构建智能课堂行为分析系统,运用如姿态评估、表情识别、语言识别、教师轨迹热力分析等技术,探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
争议四起
所有争论的焦点,依然是这项技术应用的场景。
有文艺的网友表示,关于校园的美好记忆,来自于上课时的纸条、干脆面和偷瞄喜欢的女生,如果一项技术能够控制、扼杀和剥夺我们少年时代的情感,那这项技术就是可耻的。
理智些的网友则表示,技术本身无罪,但这并不代表技术的落地,不需要多方面权衡考量。
有人表示绝对不会让孩子处于这种环境之下:
有人认为给学生提供更好地课堂教学才是目的所在:
有人认为课堂上的AI摄像头有更隐蔽的危害:
“这是教育者用行为告诉小孩,隐私不重要,成绩甚至表面上的‘专注’才重要。‘监控’进入下意识,这些小孩长大后,怎么能尊重别人的空间和隐私?”
甚至有人表达出对于人的数字化的担忧:
“我们看见了课堂AI,看见了ZAO,却不知道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地方,我们成为了一个datapoint,在各家AI公司的数据库里放光发热。”
虽然安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学校都明确表示,AI摄像头进课堂的目的,是加强过程化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状态调整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补课或者加课,达到更好地效果。
但在这一目标还没有落实之前,课堂AI显然仍要面临潮水般的争议。
重点在于优化教学方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