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北美遇冷,“文化差异”真接不动这口锅
文丨新文化商业,作者丨Grace Wu
中国取得47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首周票房仅有134万美元。对于好面子的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对国漫,更是对整个中国电影的一剂冷拳。
先别慌着自我怀疑。
全球发行是一套极其复杂的工作流程,甚至在项目启动时就要开始规划和产生费用,即使像《复仇者联盟4》这样家喻户晓的漫威大制作,在上映前也需要中国发行伙伴在国内大范围宣传造势,众主演落地中国进行路演。
大到全球路演,小到世界各个发行国家的当地发行方合作等,绝对不是匆忙上档的电影就可以随便撬动世界票房这块大蛋糕的。
中国影史第二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在北美首周票房仅有134万美元,并不能简单归结为老外对影片质量和内容有成见。不少分析认为文化差异导致老外无法理解剧情,翻译问题减少剧情幽默感,不利于口碑发酵。新文化商业(Ent-Biz)则认为,原罪是海外发行。因为,不难发现,《哪吒》在中国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黑马影片,国内火了之后,才匆忙上档北美,几乎等同于匆忙之中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全球裸发。
从《哪吒》首周末只有66家影院上映就可知一二,即使66家影院全部爆满,每位观众都来奔走呼告,其声量亦是有限的,几乎不可能掀起口碑效应,更不用说这134万美元票房中有多高比例是华人群体贡献了。而大量媒体发文直指是因为文化差异问题导致的大量国产影片在海外上映反响平平,这是典型的“揣测”。
试问:没有任何宣传的小范围点映,老外压根不知道有这部电影,到底期待从海外赚多少钱才算国产电影的成功?
《哪吒》的出海之行到底有多匆忙?
8月15日,哪吒票房在中国突破38亿,紧接着官博宣布将在北美上映,此时距离《哪吒》在中国上映已过去了20天。而发布此消息的是一家叫做“WellGo”的美国发行公司。
根据经销商Well Go发布的放映计划,《哪吒》于北京时间8月23日和29日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电影院放映,并于8月29日起在北美点映IMAX版本,9月6日起在全美国上映。
8.29北美点映影院
据volmorgn网票房统计,在上映后的第一个长周末(8月23日-26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共计获得近65万澳元(约300万人民币)的票房,而对于全球第一大票仓的北美,首周末仅拿下119万美元(约830万人民币)的票房,且未看出上升态势。
从海外口碑来看,《哪吒》并不差。目前《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外电影评分网站IMDb上的评分为7.8分,不过评分人数才1千个,虽多以华人群体居多,但也有部分老外观众给予这部电影非常高的评价,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并不是这部电影海外票房不高的主要原因。
再来看看在上映前跟国际相关的宣传。8月21日,在影院上映的第27天, 《哪吒》超越了《复仇者联盟4》,在中国创造了42.38亿人民币,成为中国票房史上票房收入第二高的电影。这一壮举赢得了《复联4》导演Anthony和Joe Russo的赞誉,他们在微博祝贺导演饺子。
此后,基本上除了在官宣定档北美时有一小波外媒跟进之外,与《哪吒》及经销商的官方渠道外,几乎看不到任何针对海外市场的宣传声音,基本上还是靠国内的热度辐射海外受众。
至于经销商Well Go,并不是一家大的发行机构,与好莱坞五大相比,无异于蚂蚁与大象。从其官方网站可以看到,其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普莱诺,分别在台湾和大陆设了两个办事处。简介称Well Go是一家专业为北美、拉丁美洲、亚洲和欧洲带来影院和家庭娱乐内容的发行公司,包括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最佳动作、类型和独立电影,Well Go的电影可以在多种平台上看到,包括剧场、数字、订阅和有线点播、打包媒体和广播电视,发行规模为每个月三到五部。
把这家公司的模式理解为“捡漏”并不过分,其商业模式就是在亚洲(主要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选择有潜力的影片进行代理,为在当地爆火的商业电影或独立电影做一些海外增值的发行工作。
这家经销商的体量也基本决定了《哪吒》不会在海外取得太多的票房。
收割全球票房的野心依然要有
除了影史第二的《哪吒》,其他大片在全球基本上是同一种命运。
《美人鱼》的北美票房为320万$,《红海行动》为155万$,《唐人街探案2》仅为200万$,这几部均是票房30亿的体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