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CEO,烧了42亿,告诉我这9个真相
文/淋雨大大
图/Pexels
TNBT(tnbt01)
昨天看到亦冶的,感叹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有人不断思考沉淀创业经验,并且乐于系统性输出,于是占了TNBT一个版面,聊聊曾经的「输家」,聊聊「创业失败」。
经过与懒癌的抗争,重新翻阅了上半年对30位有失败经历的互联网创业者(至少融资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访谈记录以及自己今年的毕业论文(《Failure Factors of Internet Startups: Analysis of China -- Based on Surveys of 30 entrepreneurs》),曾经答应很多创始人的总结终于磨了出来。
因为一直在互联网领域创业,之后也会继续,因此在「创业失败」的对象前加了「互联网」的这个标签,一来研究会更聚焦一些,二来自己会更感同深受。结合当时自己在VC的工作学习以及之前的创业经历,也更容易与创业者交流。
访谈案例概览
从2012年到2018年成立的互联网企业,接受过天使轮以上融资但已关闭的项目共计691个,其中天使轮关闭项目占64%左右,A轮占30%,B轮占4%,C轮及以上占2%,具体见文末附表(数据来源于IT桔子)。除了天使轮关闭项目,样本存量本身不是很大,最终我通过各种方法找到97位有A轮或大天使轮经历,有项目失败经历的创始人的联系方式,与62位创始人取得联系,其中37位接受了采访,最终挑选30位进入我的研究案例。
他们几乎涵盖这5年所有互联网初创公司的行业,包括在线教育、电子商务、出行服务、餐饮、社交、互金、物流、人力资源、文娱、新零售等,总计融资额达到42亿。
比较可惜的是,在得到联系方式的97位互联网初创公司创始人中,只有8位女性创业者,其中只有一位女性创业者愿意接受采访,因此,本次研究中忽略性别的维度,不对女性创业者话题展开讨论。
感谢超慧、宇神、吴幽同学热心帮我联系,感谢潘(庆中)院长的指导,感谢各位创业者在百忙之中耐心与我交流平均90分钟以上。
希望本文会对“在路上”的大家一些启发。
如果年轻,不要选择风口创业
风口创业垄断为王
考验的是资本加速下的综合能力
风口指的是,当商业模式初步被验证,大量资本就会涌入的行业,例如这几年出现的互联网金融、区块链、共享经济(O2O)、直播。在访谈的30位创始人中,共有10家风口型的创业公司,所有的10家企业的创始人都提到了「财政耗空原因」或是在「竞争中败出」这两个中至少一个失败的原因。纷纷提到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所有管理能力的不足都被迅速放大,每一个决定都决定成败,因此非常考验综合能力。
风口型的企业要在每一个方面都要足够强才有这个资格去拼,无论是合作方的选择、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产品设计、供应链,没有一个环节可以侥幸。因此,风口型创业企业的失败率极高,不能走错一步。
风口创业热钱涌进,在访谈的10家风口型企业其平均存在时常为1.78年,而非风口型创业的平均存续时间为3.24年。风口型企业能够很快验证成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虽然年轻人有激情、精力旺盛,但在资本加速下,往往在管理上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扩张中犯错几率大而错失最佳时机。
互联网创业者首先要是个商人
并且具备销售型人格
创始人的认知黑洞以及个人能力
会成为企业天花板
时代给予的机遇就是有「风口上的猪」的错觉,在访谈过程中包括后来接触的项目,特别是社交型项目,有不少创始人坦诚说到当时拿到钱就想找流量,到后来钱不够的时候才意识到没有变现,以为自己的产品是上一个QQ。但就如同人不同命,不同产品出生的时间点不同,命运也会不一样,QQ的孕育时长和14年左右的互联网产品的孕育时长也不可同日而语。
有时候会有一个偏执的想法,程序产品或者记者出身,当时看起来是流量调动天才的创业者,他们的专业就是在流量本身,而并不是商业本身,而这样的创业者除非在高点换主,投资人奔着早日被并购的心态投资,如果期望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概率非常低。
「不赚钱是犯罪」,这是对于辜负无数期待的罪恶,是谋杀自己的罪恶。一个优秀的创业者首先要是一个商人,敏感,重视现金流,对盈利点的直觉以及必要的防备之心,最好还能合纵连横,游走各路资源节点之间,若不是,越多钱的投入,就会南辕北辙。
这一定不是合伙人或者商业化总监什么的能够完全弥补的,如果创始人连认知都没有,任何人都帮不了。也就是说创始人的认知和个人能力,是否能够跟随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提升,这是决定公司天花板的关键。
不追风口的情况下,
各方面条件背景合适的创业者,
总能够慢慢找到适合好商业模式,
取得阶段性胜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