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

09-17 IT文章

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

收购的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了,我们再来聊聊互动百科这家公司。

创始人潘海东大概没想到,在 2010 年的“三问李彦宏”与 2017 年撞上 3·15晚会第一枪后,迎来生涯第三次高光时刻的互动百科已经不再姓潘了。

做生意讲究个落袋为安。 从合作到收购,字节跳动只花了四个月时间。

今年 4 月,互动百科宣布与今日头条达成长期战略合作; 8 月 14 日,字节跳动便通过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持股 22.22%,成为其最大股东; 再在 8 月 27 日通过 8 月 9 日才注册的北京互动极致科技有限公司,收购了其剩余 77.78% 的股份。

尽管字节跳动早已进入“买买买”节奏,但收购互动百科仍被外界赋予了战略意义。

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张一鸣此前便内部讲话表示: “如果没有搜索场景的拓展和优质内容,头条的增长空间可能只剩 4000 万 DAU”。 而后“头条搜索”上线,形态也从站内变成了全网搜索。

2018 年底知乎启动 F 轮融资后,字节跳动尚在竞争者之列。 但因张一鸣不愿进一步抬高价码,知乎选择完成由快手领投、百度跟投,腾讯和今日资本等原有投资方继续跟投的 4.34 亿美元融资。

显然,互动百科承担了补足张一鸣口中“优质内容”的其中一块拼图。

互动百科能为字节跳动“突围”带来助力有待观察,这次我们单独聊聊作为一款“化石级”产品,互动百科是如何几乎未在大众层面走向普及,却得以熬到今天的。

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

互动百科也曾试图与百度百科看齐,将自己定义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

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提法也曾成立。 相较于 2008 年才正式上线的百度百科而言,上线于 2005 年 11 月的互动百科的确一度占据先发优势。

互动百科亦是风口的产物。 世纪之初,C2C (Copy To China)模式大行其道。 比如,UGC 视频先驱 YouTube 有一帮以土豆为首的“门徒”,门户鼻祖雅虎则催生了后来的四大门户。

维基百科当时在全球范围的成功,则让彼时的中国创业者们看到了 WiKi 模式的潜力。

需要分清的是,WiKi 并不等于维基百科。 前者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系统,在国内一度被翻译为“维客”,本质上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斗争”,而后者(Wikipedia)则是前者的产品落地。

任何人都能修改网页,但修改成功的同时,其他该页面的制作者也会收到通知。 一旦被鉴定为恶意修改,参与者便能通过 WiKi 系统的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及时找回之前的正确版本。

相较单向的信息传递,WiKi 产品作为 UGC 的早期形态,通过调动用户群体智慧实现了低成本、快速高效生产内容,由此很大程度上弥补了 Web2.0 早期互联网优质内容的缺失。

WiKi 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落地时与面向 C 端的百科类产品更为契合。 2004 年前后,国内先后诞生了走综合路线的网络天书、维库、互动维客(后更名为互动百科),与垂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 ALLWIKI、天下维客等百科产品。

不过,当时的创业者们更多是古典互联网精神的推崇者,深受维基百科“开放、自由、中立”的感召主动“C2C”的同时,并对将商业化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

比如,维库的创始人鲍鸣浩在 2006 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我一开始做 Wiki 是作为爱好,Wiki 代表了互联网新的技术发展的一个潮流,而且从文化上来讲,它是最能表现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还有自由的文化的一种方式。 ”

而创办国内第一个中文维客网站“网络天书”的叶群峰,则一直将“公益性”放在首位:

“假如一个站点维持生存问题不是太大,就像我们网络天书一样,这种站点,完全是凭一些创业者或者是创业团队的爱好来维持的话,毕竟维护费用也不高,大家都可以撑下去。 ”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将 WiKi 当做一门生意,在当时几乎找不见对手。

卖给头条的互动百科曾经也是一个百度死对头

创立互动百科以前,潘海东并不算是一个 WiKi 的拥趸。

2002 年以前的波士顿大学博士期间,潘海东开始频繁参与中美民间交流活动,接触了大量互联网从业者后,并最终将互联网作为职业方向。 一开始,他本打算做本地搜索,但国内外 WiKi 项目创业的火热改变了他的想法。

很长一段时间里,互动百科是唯一有专业商业运行团队,并进行商业化探索的 WiKi 创业公司。

这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潘海东的专业影响,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