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新机制:像“个性推荐”一样,为患者匹配合理的治疗费用
文 | 八点健闻,作者 | 张丽敏,编辑 | 王吉陆
2019年9月10日,马云宣布退休了。
在这之前4天,网易云音乐获阿里巴巴、云锋基金等共计7亿美元融资,估值70亿美元左右。这是公开报道中马云退休前阿里巴巴最新的一笔投资。
网易云音乐的产品逻辑,是根据用户听歌产生的数据,与其他用户行为做匹配,找出行为最为相似的那群用户,然后依据这群用户的听歌记录,做定制化的推荐。
这个逻辑,与中国医保支付机制DRGs的最新一种方法论——“大数据按病种分值”异曲同工。
一个患者到医院看病,医保该为他付多少钱,才能让他获得有效而合理的医疗服务?既不会过度诊疗,也不会敷衍了事。
“大数据病种分值”的方法是依据疾病诊断、治疗操作及个人特征等数据,找到相似的患者,根据他们的平均花费,为这个患者计算治疗费用。这个方法,也被通俗地称之为大数据DRGs。
DRGs的方法论,与关乎每一个人的医保费用精细化管理息息相关。做好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就能得到提高,而看病贵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中国的DRGs研究始于1988年,在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成为当仁不让的主力推手之时,已历经30个年头。
30年中,DRGs既发源于医院自发的绩效管理,也蕴含着医保控费的实际需求;既有引进国外分组器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尝试,又有自主研发分组器的实践。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已被利用到DRGs的改革实践中,成为一股新兴的力量。
八点健闻此前的报道《中国DRGs的前世今生:一项舶来的医保支付机制如何本土化》已从时间维度,对从中央到地方的DRGs政策与实践进行了清晰地梳理与总结。
本文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明各类DRGs之间的不同之处,尤其聚焦于大数据病种分值方法论上的创新,以便溯源追本,知往开来。
DRGs——医保支付的“中庸之道”
简单理解,DRGs(Diagnosis-Related Groups)解决的是患者看病医保如何付钱的问题,要在“按项目收费”与“按人头收费”这两个极端之间,选择一条“中庸之道”。
若完全按照项目收费,会存在过度诊疗,例如重复入院、多开药物多做检查、刺激医院引入尖端诊疗设备和推销高价药物等问题。
若完全按照人头付费,则会诱导医院选择性接收病人,如接收症状较轻、住院时间相对较短的患者,推诿重病患者;分解患者住院次数,以获取更多的“人头”,最终会导致医患矛盾突出。
DRGs的出发点是基于这样一个概念:患者所接受的治疗与患者的病情有关,与医院的特性无关,如病床规模,是否是专科医院等。
治疗每个患者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每个患者因其年龄、性别、主要和次要诊断,以及入院时的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消耗不同的资源,医保部门通过计算患者消耗资源的总量,制定拨付医院的费用。
现实情况中,由于个体差异很大,不可能制定“一人一价”。这就需要采用某种方法,将预计消耗诊疗资源相似的人群划分为一个组别,针对每个组别制定单一支付标准(俗称“一口价”),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
比如说,同样一个治疗关节炎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在上海不同的医院,治疗费用从5万多元到9万多元都有,最高和最低相差1.74倍。制定“一口价”,可以引导遏制不合理的医疗行为,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化。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实施DRGs的关键点有两个:第一,如何正确合理地分组?第二,如何制定合理的“一口价”?这两个问题也紧密相关,分组的合理性能够极大提升“一口价”制定的准确性。
那些DRGs的先行者们
DRGs分组的基本理念是依据患者疾病类型、治疗方式和个体特征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组别。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步,将大部分病例划分入不同的“疾病大类(MDC)”。澳大利亚AR-DRGs分为23个疾病大类,美国AP-DRGs和我国的CN-DRGs均分为26个疾病大类。
第二步,将同类MDC依据治疗“操作”方式不同,再细分为基干DRGs。
第三步,同类疾病、同类治疗,再按病人个体特征不同,如病例的年龄、性别、出生体重(新生儿病例)等,将基干DRGs再度细分。
举例来说,“胸部食管恶性肿瘤”与“血管性心脏病”即属于不同的疾病大类(MDC),首先就分入不同组别。
然后,针对“胸部食管恶性肿瘤”有不同的治疗手段,所以“胸部食管恶性肿瘤+保守治疗”、“胸部食管恶性肿瘤+食管癌根治术”、“胸部食管恶性肿瘤+食管癌根治术+空肠造口术”将成为不同的基干DRGs。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