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炒鞋还火的“盲盒经济”能持续多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最极客,作者 | 东方亦落
提起“炒”这个字眼,我们除了想到“炒菜”,还比较容易想起炒股票、炒楼,当然还有最近流行的“炒鞋”。笔者对鞋并不了解,但这东西大概也和奢侈品与赌博一样具备“独特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利润奇高,使“炒鞋”从一个本来小众的行为突然普及开来,让更多人为之疯狂。
如果说炒鞋类似于炒股、炒比特币那样让不少人不得入门之法,那么“炒盲盒”则容易得多。盲盒与福袋一样起源于日本,指事先不公布内容的装有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的盒子,只有当买家打开之后才能知道内容,通常以系列的形式按季节售卖,每个系列中一般有12种款式。
这听上去和福袋颇为相似,但实际情况是,盲盒要比福袋更受国人青睐。如果说大家买福袋不过是图个新鲜,制造一些刺激以及满足好奇心的话,那么盲盒则可以看作是福袋的“升级版”,不仅能满足人们不同角度的心理需求,还能给买家带去实实在在的客观利润。
更重要的是,盲盒的火爆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而盲盒也给互联网中的许多领域注入了活力。那么这种“互帮互助”的态势,能否让“盲盒经济”不再重蹈“福袋热”昙花一现的老路呢?
一、满足心理需求带去实际利益,“炒盲盒”比福袋更具吸引力
说起来,盲盒与福袋同样都是日本传过来的,同样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寻求心理刺激的模式,为什么境遇相差如此之大呢?
首先二者在定位方面就有不小的差异。福袋里装的一般是化妆品、玩偶还有一些日用品之类的商品,并没有非常强烈的“指向性”,所以大家不过是在商场的机器里买来玩玩。而盲盒则不同,现在市面上的许多盲盒里都是与游戏、动漫等ACG文化相关的IP中的人物、角色的手办,也有一些设计师与品牌联手设计的潮流玩具,如乐高小人、索尼天使等。
在造型上,这些玩偶、手办的还原度极高,在中国的ACG文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很容易吸引到大批粉丝,而那些品牌潮玩则很好地满足了年轻用户对个性、时尚、有趣的追求。此外,造型别致可爱的手办总能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青春与天真的氛围,比起儿童,成年人对“童真”的追求也毫不逊色,在这一方面,盲盒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而且比起炒鞋那种动辄上万的投入,盲盒的单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更加亲民的价格让入坑门槛更低,自然也就吸引了更多买家。
盲盒与福袋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能给玩家一种类似“赌博”的刺激感,实际上也就是“不确定消费”产生的吸引力。随着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需求,其中就包括消费过程的趣味体验和刺激感,因此更愿意为创意、新奇和趣味付费。
盲盒中的内容在设计上多由设计师完成,形象还原度更高,更富艺术性,大幅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由于其内容比福袋优质得多,自然也就让玩家在打开之前更加期待。一般来说,盲盒中的商品除了“基础款”之外,还会有极难抽中的“隐藏款”。这就如同某些游戏中,玩家为了抽中SSR,不惜疯狂氪金的道理一样,盲盒圈中的不少玩家也会采用“端箱”的办法增加开出隐藏款的概率。因为许多卖家会在一整箱盲盒中放入一个隐藏款,所以不少玩家会整箱购买。尽管这样做会导致玩家资金投入骤增,但就像我们小时候为了集齐一套水浒卡不惜疯狂购买干脆面一样,许多人也会对购买盲盒上瘾,甚至有人不惜负债购买。
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更深层的心理因素是“宣泄”。一方面,现代人压力巨大,在购买盲盒、打开盲盒的过程中,可以不去想现实中的压力,只专注于答案揭晓时的乐趣,感受打开盲盒的瞬间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刺激,是一种有效的解压方式。另一方面,在这个“晒秀炫”成风的互联网社交圈中,将盲盒中开出的一整套手办或是难以收集到的“隐藏款”晒到社交网站中,也能极大地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由此可见,盲盒可以多角度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但能令盲盒如此火爆的更本质的原因,在于“炒盲盒”能够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如同“炒鞋”一样,“炒盲盒”的利益不仅是被做盲盒生意的人或机构获得,也能惠及买家。
对卖方来说,有IP与设计加持并且能满足多层面心理需求的盲盒自然是不缺热度的。根据《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来看,95后诸多“烧钱”的爱好中,手办潮玩排名第一,其中盲盒的玩家数量增长最快。在天猫上,有将近20万的消费者每年平均为盲盒花费20000元,购买力最强的用户每年花费的金额甚至达到了百万元以上。在知名盲盒售卖商“泡泡玛特”的天猫官方旗舰店中,2018年“双11”当天销售额就高达2786万元,复购率达到4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