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当AI开始进村养猪

09-18 IT文章

“母猪杜洛克C7259号,没有怀孕,请在12小时内再次安排配种!”如今,国内一些猪场工作人员已经能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这样的提醒。

与此同时,长白山精气神养殖基地里,一只母猪在猪栏中的六个食槽一一凑过去,但都没有通过面部识别。饲喂机纹丝不动,就是不给投料,它只能落寞地走到墙角趴下。

工程师在App上查了一下状态,原来智能饲喂机识别出这头猪的当日进食量已经达到配额,不能再吃了。

当AI开始进村养猪

工程师在App上查看猪舍的状态 | 摄影:樟脑玩

这幅魔幻的景象正在曾经蚊蝇漫天、臭气逼人的养猪场每天上演。不知不觉中,一场人工智能参与的技术革命正在中国乡村养猪场徐徐拉开帷幕。

“我跟你讲,猪场处处都是坑”

2017年,京东数科工程师李佳隆第一次来到山东滨州实地调查养猪场时,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他还是被猪场扑面而来的氨氮气体熏得流出了眼泪。

当时,同行的同事们甚至还买了口罩、防毒面具、鞋套,“你能想到的一切都带了”。然而几天过后,大家都默默地把这些行头留在了宿舍里。防毒面具下岗是因为猪臭味渗透力太强防不胜防,鞋套则会在行走时被猪粪吸住,稍不留神就会中招,“戴了还不如不戴”。

当AI开始进村养猪

传统猪场的味道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 图虫创意

养猪场内夏季多生蚊蝇,冬天为了不让猪着凉则需要关紧门窗,臭气无法及时排出,室内空气甚至比夏天还要差。每间猪舍都是封闭的大屋,平均一个猪舍里有三百到四百头猪,而另一边种猪舍宽度只有半米的限位栏里,是没法转身的母猪。

而这已经是当地颇具规模的养殖场的条件。

别说是初来乍到的工程师,就算是已经在猪场工作多年的养殖户,在进入猪场的一瞬间也还是会脑袋里“嗡”的一下。在山东养猪的散户葛洪完全能理解李佳隆们的感受:“猪场里空气不好,年轻人不一定受得了。”

工程师们尚有喘息的机会,养殖户却被大猪小猪牢牢拴住,不得不一天到晚“泡”在猪场里。

“到了猪场才发现,我们真的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团队,”李佳隆说道,“都2017年了,农户还在肩扛饲料、手工拌料、手动称重,所有的环节都要人来做。”

中国是世界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生猪养殖产值占国内畜牧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对于中国的养殖户来说,养猪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耗心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大型养殖场里,平均每100头猪就要至少配备一个工作人员,对于没有形成规模养殖的散户来说,养猪更是全家上阵的苦差事。

大到猪的生产出栏,小到猪的吃喝拉撒,猪的每一个成长环节都不能离开人的监控。因此,养殖场里少不了人日夜巡舍,养殖户也往往住在离猪圈不远的地方,与猪同呼吸共进退。

举个例子,母猪生产时如果无人看护,就很有可能在翻身时压死小猪仔,为了保证生产安全,养殖户常常要亲自在猪圈旁守候到深夜。

此外,猪场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记录猪的日常数据。比如给猪称体重时,就要把猪一头一头赶到秤上,再等猪停止挣扎后才能称重,平均称一头要花3分钟时间。

对于动辄上千头猪的养殖场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人工成本。

当AI开始进村养猪

长白山精气神养殖基地的小黑猪正在休息 | 京东数科

人少猪多数据量大,传统的养殖模式往往难免粗放。

养殖场里,10头到15头猪一起投料,每头猪只能凭力气抢着吃。结果同一栏猪在出栏时往往体重差异巨大,力气小的猪只有70公斤,战斗力强的猪则可以长到130公斤,饲养效率低下。

当有猪生病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就更明显了。“昨天看到有猪打喷嚏,拿来药找不到到底是哪一头了,只好把抗生素拌进料里,一栏猪都喂了。”葛洪说。

但在工程师眼里,这些困扰养殖户多年的苦活累活,正是人工智能(AI)的用武之地:人不可能24小时监控猪场,捕捉分析猪发出的每一个信号,但机器人可以。

眼前这只猪,到底是不是昨天那只?

李佳隆一行人来到猪场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解决一个金融部门同事提出的委托。

为了抵御瘟疫等灾害,有不少农户会给自家的猪投保,但问题在于,在理赔过程中,查勘员难以确定死于非命的猪是不是投保的那只猪。甚至有些人用同一头猪的左脸右脸伪装两头死猪来骗保,也没法识破。于是,京东数科决定开发“猪脸识别”系统,以确定猪只的身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