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小的盒马 VS 卖茅台的Costco,新中产的分歧
撰文 | 房煜 虎嗅网主笔
题图 | 视觉中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十亿消费者(ID:gjgc168),一起研究新消费、新零售的新案例和小趋势。
中秋节刚过去不久,很多人收到的月饼还没吃完,但是黄牛们收获的净利堪比任何理财产品的飞天茅台,早已出清。
9月11日到9月12日,整整5吨也就是一万瓶的飞天茅台被投放到上海的Costco(开市客)首店。很快又被抢光。这次出售的价格1498元,比官方指导价还低一元。有便宜不占,那就不是中国人。有趣的是,根据彭博商业周刊报道,9月13日中秋当天,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保芳在贵州公开喊话!“茅台酒是拿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而根据成都商报的报道,茅台公司表示,投放的茅台大约至少有300台茅台流入了黄牛手中,不过,也只是3%而已。
茅台公司的心态我们暂且不论。至少这一波操作,使得Costco门店外排队退卡的队伍立刻少了很多。这似乎是与刚刚退卡的人开起了玩笑。你们不是图便宜吗?对不起,六个月后才能再来办卡。
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人办卡都是为了抢茅台而来,无视Costco其他商品的性价比和吸引力。但是,茅台酒在中国市场的复杂含义,确实只有国人才能理解。
Costco在上海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可以不在乎上海大妈在卖场抢牛肉打架这件事,但是不能不在乎人们排长队退卡这个现象。所以,需要茅台这样的引流利器重聚眼球和人气。
Costco的管理团队来自我国台湾,在台湾市场,Costco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市场培育期。在台湾市场,Costco可以容忍开业第一年门可罗雀,可以容忍五年不盈利。但是现在形势似乎变化了。今天,这种隐忍不见了。我相信美国总部即使对业务短期盈利没有要求,但是对台湾团队的开卡数量一定是有KPI的!排队退卡,这是必须阻止的势头,因为这动摇了Costco模式的根本。
事实上,今天看上去赚足了眼球的Costco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着三重威胁。第一重是山姆会员店20年来的积累;第二重是国内新零售趋势所带来的趋势,与Costco的生活理念南辕北辙;那么问题了,所谓的新中产们,到底该听谁的?第三重,在综合超市领域,外资超市不断退出中国市场。家乐福刚刚把在中国市场的全部股权卖给苏宁易购,而麦德龙的股权花落谁家,也是不久后就会揭晓,目前中国的外资(欧美)大卖场只剩下沃尔玛“孤独一枝”了,不知还能支撑多久。
今天的Costco,其商业模式虽然未变,但是其战术策略则会显得更加简单直接,因为正在巨变的中国市场留给Costco的窗口期,并不长。
用茅台翻过山姆的护城河
今天来到大陆的Costco,比起其在美国市场的“坦诚”,变得“狡猾”多了。
比如,Costco为啥不继续用奢侈品包包引流呢?茅台这个产品属于“非典型爆款”。一位白酒行业人士对虎嗅表示,茅台在中国有一定的稀缺性,供求不平衡,而且有一定收藏价值。所以有一些金融属性和投资属性。
来做个假设,我们把同样价格的茅台放到一家经营不力、濒临倒闭的本土超市,会不会被排队疯抢?答案显而易见。所以茅台这件事,我们并没有看到“付费会员制”捍卫者的技术含量。利用人性的弱点做生意,和通过满足客户需求做生意,是两回事。
再比如,退卡这件事。基于中国移动支付的发达,Costco在办卡之初,开启了网上办卡通道,手机支付一点即可办理电子卡,但是退卡则必须要到门店办理,而且手续繁琐。这种“宽进严出”的姿态,真的无条件?
笔者有理由相信,Costco来到上海后,其打法策略显得有些激进,是因为过去那一套将“会员制=中产阶级”的那一天心智模式,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不大适用了。而Costco团队的大陆第一店,又是非胜不可的战役。
在中国,究竟谁是中产阶级,恐怕都没有定论。仅仅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上海肯定“潜伏”着大量的中产阶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收入水平不错的白领家庭,未必是最敢消费的家庭。相反有些00后受益于父辈的努力,其实消费能力非常强,但是他们又没有“资产”。
按照一般的定义,首先是家庭用户特别是有娃的家庭才能是付费会员超市的目标用户。但是在上海,也是中国公认单身高质量女青年比较多的城市。很多人的家庭成员列表一栏,最想填的就是自己养的小猫小狗。有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甚至指出,单身女性正在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购房的中坚力量。
所以,究竟谁是Costco心目中的中产阶级?他们的需求真的无人感知到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