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滴滴活着

09-19 IT文章

滴滴活着

来源 | 虎嗅APP(ID:huxiu_com)

作者丨刘宇豪

编辑 | 关雪菁

如果一家创办7年不赚钱的公司,在声誉上遭受过灾难性打击,还要时刻提防悬挂于头顶的政策利剑,那它的市场竞争力是令人担心的。

这家公司就是滴滴出行(下称“滴滴”)。

对这样一家公司而言,更显而易见的或许根本不是竞争力问题。 这么说吧,它到底是怎么活过7年的? 起码从一年前开始,质疑者就可以从以上任意角度唱衰滴滴,可后者并没有让前者如愿的迹象。

思略特于去年9月的报告指出,国内网约车市场份额的91%依然由滴滴掌握。 美团打车、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神州专车、易到用车分别拥有余下市场的2%、2%、2%、2%、1%。 今年早些时候,《财经》杂志刊出另一则消息: 高德叫车的日均单量与美团打车相仿。

世界范围内融资总额记录保持者的身份,解释得了滴滴连亏7年为何屹立不倒,但解释不了这家公司竞争力的由来: 天使轮之前,滴滴就从红杉资本、真格基金投资的国内网约车鼻祖摇摇招车手上抢过了北京市场;

北京打到上海,滴滴先压制大黄蜂、再吞并快的; 面对当时的行业老大Uber,滴滴90天里上线3产品最终守住防线; 以掌握上游需求而被看好的美团、高德在迈出第一步后,始终没趁滴滴虚弱来上致命一击,究竟是不想,还是不能?

我们发现有一个共性始终贯穿于对过往案例的复盘中,那就是滴滴的产品运营能力,这项能力有后天养成的因素,但也和滴滴的基因有关。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特质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因滴滴的海量补贴与安全事件而被外界疏忽。

暂时忘掉对滴滴道德制裁的声音,本期深案例,我们重点说说这家公司的产品运营基因,以及网约车市场的规律和现状。

滴滴活着

滴滴击败Uber不靠钱多,靠更会花钱

关于优步战败,有很多种观点,比如滴滴司机提现周期更短、优步发票开具麻烦……这些观点都有道理,可总结下来始终没有超出用户体验范畴,而用户体验往往是因为中美文化差异决定的。

症结是否出在文化差异之外的问题上? Uber近年来从其它国家地区陆续撤出,包括在美国本土遭受Lyft强势狙击,所反映的或许不仅仅是文化差异。 我们通过与滴滴的商业模式对比发现,制订平台规则的能力一直是Uber的短板。

这意味着Uber脱离补贴,很难维持平台内各方参与者的利益平衡,全球范围内出租车公司隔三岔五就爆发对Uber的游行抗议,便是最佳证据。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 “Uber在砸我们的饭碗。 ”

制订规则能力,说白了就是运营能力,这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的。 当年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治下的Uber充满了狼性,“增长高于一切”,所以Uber的商业模式也狼性十足。 但这样的商业模式只有“侵略如火”(爆发强),做不到“其徐如林”(运营糙)。 看下面的对比就知道:

在Uber模式下,乘客发出订单,系统按就近原则匹配给司机,司机有15秒考虑是否抢单。 重点来了,司机在接单前是不清楚订单信息的,包括目的地。 也就是说,司机可能抢到好订单,也没准抢到差订单。

这种随机性或许意味着公平,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二八分化”,因为老司机更容易摸清某区域不同时间下的订单质量的规律,从而挑肥拣瘦。 一旦该地区下某个时段的老司机更多,可能就会出现运力真空。

避免运力真空,或是恢复供需平衡,有两种思路:

一、Uber补贴司机,由于Uber在调度环节的缺位(地图距离最近,并不意味行驶距离最短),导致这种补贴方式很机械,也很低级,治标不治本;

二、用调价机制重新撮合交易,也就是Uber一直采用的溢价功能,车少人多,乘客就得加价。 Uber在此功能上设计了精密的数据算法,以满足不同情况的调价幅度。 但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做法,容易造成乘客流失。

打车在发达国家本就是奢侈出行方式,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更是对出行价格敏感——出租车司机天天喊着不挣钱,顾客还嫌贵。 一旦价格增幅超过乘客心理预期,需求就会下滑。 Uber不得不重新上补贴,这就又回到了第一种思路。

有意思的是,滴滴在2015年时也采取过类似Uber的抢单模式,不过当他们把“抢单”改成“接单”后,交易成交率上升了20%。 那滴滴是怎么做的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