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愿望》最大的问题不是“过审问题”
文|跃幕电影,作者|杨小没
终于破亿。
对于《小小的愿望》来说,如今的成绩满足期待了吗?
暑期档初期,连续有电影出现官方宣布撤档,这之后观众的情绪也开始集体爆发。一边对“技术性问题”感到愤怒,一边也对遭遇撤档的影片充满了好奇心与期待。
由于《小小的愿望》翻拍自韩国高分“性喜剧”电影《伟大的愿望》,再加上《前任》导演加持,受众对这部撤档影片的期待值也不断升高。在回归中秋档之后,电影不仅成为网友最受期待的电影之一,也被行业一致认为是中秋档最有市场可能的一匹黑马。
然而从目前电影的成绩和口碑表现来看,似乎和期待值并不相符。此时不少网友都将《小小的愿望》的质量问题归咎于“过审”导致的内容阉割,但实际上,过审只是在原来电影的基础上做出了尺度的修改,而不是电影质量问题的遮羞布。
可以说,电影如今的“遭遇”,过审似乎是其对尺度拿捏不准确的一个暴露,而非内容弊端的“原罪”。
“选片”有功
文化“痛点”。
作为《前任》系列的导演,田羽生捕捉当代社会文化痛点的功力确实可圈可点。而到了《小小的愿望》,可以看到这种思路依旧没有变。
虽然《小小的愿望》翻拍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并非原创,但该片作为青春片关注“破处”话题同样能通过性文化梗让观众会心一笑。这种顾虑周全、迎合市场、定位青年观众的选题,也成为了商业电影的一个成功因素。
同时,原片讲述了肌肉萎缩症患者追求欲望的过程,在关注人的原始欲望的基础上把弱势群体放在主角的位置上,因此选择这样一部外国电影进行翻拍,也更能引起社会共鸣,使得国产片主题越来越多元化。
经过《重返20岁》、《我是证人》的票房成功,翻拍片越来越成为电影市场中的一种常见动作,韩国电影更是国产片翻拍的重要战场。而通过总结近些年翻拍的韩国电影也可以看到,近几年“翻拍片”已经在追求社会共鸣以及多元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对比上一部大获成功的喜剧翻拍片《重返20岁》,观众也能从《小小的愿望》中体会到这种改变。其实《重返20岁》和《小小的愿望》都属于青春片,但由于出现时代的不同,市场背景的差异也让二者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
《重返20岁》上映于青春片集体爆发的2015年,当时的国产青春片还局限于“伤感”、“疼痛”等元素中,观众的审美疲劳需要一些不一样的青春片。因此《重返20岁》仅仅从奇幻的角度讲述去青春就足够引人注目,并成为评分最高的翻拍电影。
而《小小的愿望》则出现在青春片边界已经开始外扩的2019年,此时仅仅突破“疼痛”等元素已经不能让青春片获得更好的市场。因此《小小的愿望》也能通过挖掘“性喜剧”元素,并关注青年弱势群体如何去面对人的本能欲望,来进一步丰富青春片的多元化。
《重返20岁》是翻拍片的一次良性尝试,而《小小的愿望》的原片则更具多元化。因此在选材上,《小小的愿望》并不算失败,对“性喜剧”的大胆的选择甚至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过审”背锅?
性喜剧。
大胆的选择性喜剧题材能为《小小的愿望》带来新鲜感,但也意味着电影要面临一定的审查风险。
《小小的愿望》原计划在暑期档上映,但在上映之前,却因“制作原因”撤档。出品人王中磊曾透露此片近期经历了补拍。原本撤档前预告片内容里男主角所说的台词“破处”,在成片中被修改为了“谈恋爱”,有部分情节也与韩国原版不同。从预告片与成片之间的差异来看,《小小的愿望》确实因为“性”内容面临着一定的阻碍。
但对于电影来说,这是“选择”的问题。在当下的审查制度中,性话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敏感性。既然选择了翻拍一部性喜剧电影,那么电影自然要承担这个审查压力。
审查问题让《小小的愿望》在内容上做了不少调整,这不免让受众担心其质量问题。然而《小小的愿望》的失利却并不仅仅因为删改和补拍,而是更多本质问题的“不及格”所造成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