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时代,同人游戏能通向何方?
原标题:版权时代,同人游戏能通向何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张书乐
尽管过去了100多天,但老丸依然对8月末知名游戏公司任天堂的那次维权行动,耿耿于怀。
老丸的QQ签名上很耐人寻味的写着“与红白机同龄”。于是可以推断他的出生年份应该是1983年。魂斗罗、松鼠大作战、超级马里奥……每一次和他攀谈的时候,他总会有意无意的把话题引入到那些昔日任天堂第一代家用游戏机的王牌游戏上,偶尔也会谈论下《魔兽世界》。
他现实中的一大堆朋友,大多都是在《魔兽世界》和魔兽论坛里认识的,从年龄上也大多与早些年那部微电影《玩大的》相似,和游戏机同龄、玩街机长大、和魔兽一起大学、正在进入中年和告别游戏……
大约在半年前,老丸很神秘的朋友圈里宣布:“我要做一款游戏。”不过后来他也吐槽说,怎么就没人相信呢!
或许在所有知道老丸底细的人看来,作为资深玩家的他,除了会玩游戏外,还是一个地道的文科男,英语也很不好。
“英语不好,还能编程?”在一次魔兽玩家聚会活动中,不止一个人对老丸的“官宣”嗤之以鼻。
人人有个游戏梦
游戏同好们的不屑并非没有道理,但老丸依然踌躇满志。
2018年初热映的《头号玩家》成为了老丸这个梦想的爆发点。“影片里大量的动漫、游戏经典形象,太有情怀感了。为什么我不能自创一套情怀呢,比如皮卡丘。”老丸甚至很文科生的举出了20多年前,在大学生中颇为有市场的北大教授陈平原的书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金庸先生走了,而为什么人人都如此怀念他,就是因为《千古文人侠客梦》。游戏玩家同样有梦。”作为文科生的老丸并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甚至于连简单的绘图都不行。但就在8月前夕,他几乎就有成功了。
他找到了一款名为“Pokemon Essentials”的游戏制作工具,上面有许多的素材可供调用。老丸对于这个2007年就已经面世,基于游戏制作工具《RPG 制作大师》制作的“宝可梦”开发组件爱不释手,几乎每天下班后,都会在家里鼓捣许久,以至于面临小学一年级期末考的儿子,都在抱怨自己的地位还不如一只“皮卡丘”。
然而,就在老丸版、坦克大战与吃豆人模式混搭的“宝可梦”游戏快要出炉,他马上就要在游戏同好中发布“官宣”的时刻,拥有宝可梦版权的任天堂抢先行动,通过法律程序,让该工具全网下线,连百科都删除了。因为该工具集合了几乎全部的官方《精灵宝可梦》音乐、图案背景、地图、精灵等素材,并模仿了官方游戏经典的精灵捕捉战斗机制。
尽管老丸的游戏依然在他自家的硬盘上,可摄于侵权的问题,老丸还是选择了放弃在朋友中的“发布”。
“尊重任天堂的苛刻,也是一个资深粉丝的自我修养。”老丸解嘲到。
在游戏圈里,老丸这样自制游戏模式,叫做同人游戏。大多是基于动漫游戏等作品的二次创作,而且一个内部的底线则是——不能商业化和盈利,只是所谓游戏玩家的一种梦想来交流。
比起任天堂的“突袭”,老丸对于同人游戏还有另一层郁结——太孤独了。
不能盈利的同人游戏
在中国,哪怕是同人圈里,同人游戏的探索者也是孤独的。或者说,在热衷于创作同人漫画、同人小说的二次元粉丝里也被看做是异类。
无利可图或许是整个同人游戏圈子难以扩大的关键所在。仅以魔兽为例,出现过如《兽血沸腾》这样在起点排名极高的同人小说,也有过在动漫和游戏领域双丰收的《我叫MT》系列。
哪怕是技术难度较高的同人动漫,从2015年开始,也涌现出了《火线传奇》、《疯味英雄》、《圣光不好惹》、《峡谷重案组》、《王者?别闹》、《痴鸡小队》等一大波叫好又叫座的动画。
唯独同人游戏,一直在国内同人圈里比较冷门。除了前面提到的《我叫MT》。
这款在2013年大获成功的游戏,有着自己的特殊历史原因。2009年12月,动画《我叫MT》上线,除了创作团队中的核桃、奶茶超人等人都是魔兽论坛里非常活跃的意见领袖,且得到了当时最大的魔兽论坛运营网站178的支持外;还有一个颇为关键的背景,即彼时恰逢《魔兽世界》的游戏代理权从九城转移到网易,并引发了从有关部门到游戏运营团队以及社会舆论之间的争论,亦使得有关方面一时无暇来估计该作品的版权问题。
在游戏上线后,据游戏圈内的说法,乐动卓越和暴雪达成了人物使用的和解协议才平息了动画与游戏的版权纠结。
更多的同人游戏,则没有这样的“幸运”。一旦商业化,往往立刻被盯上。
2016年末,一款名为《封神英杰传》的国产单机游戏上架Steam,很快被玩家发现其从风格到设定,都和日本光荣出品的《三国曹操传》雷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