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上市首日突破3300亿港元 而当初刘强东只提了两个要求
北京时间12月8日,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健康”)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6618。
据招股书披露,在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健康的总收入为1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1%;截至2020年9月30日为止的十二个月,京东健康的年活跃用户为8000万,相比2017年这一数字接近翻倍。
全球最大的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Frost & Sullivan)报告显示,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健康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及全国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
“京东一直在做产业互联网的事。”在不久前召开的JDDiscovery-2020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说。实际上,聚焦京东健康的崛起之路,可以看出京东孵化出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与崛起。
京东健康:共性与特性之间的平衡
在京东旗下,京东健康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招股书显示,京东健康的主营业务为零售药房及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前者向后者提供优质流量,后者为前者创造需求。
其中,京东健康的在线零售药房业务通过三种模式运营:自营、在线平台及全渠道布局。自营模式主要是指京东大药房;在线平台模式主要是第三方商家入驻,目前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户;全渠道布局是为满足用户紧急性用药需求,可以为全国200个城市的用户提供7*24的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达服务。
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主要包含在线问诊、处方续签、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和消费医疗健康服务等。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京东健康组建了自有医生和外部医生团队,平台拥有6.8万多名医生。京东健康还与一些国内顶级专家共建心脏中心、耳鼻喉中心等16个专科中心。
今年疫情期间,京东健康的在线问诊量明显上升。上半年,京东健康日均在线问诊量约9万次,是去年同期的近6倍。
京东健康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系统。
“医、药联动”是这个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特色。而长期以来,在线医疗之所以一直难以实现规模化地快速发展、稳健增长,主要因为生态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医疗健康服务是一个典型的“非标准化”的领域,医院、医生、病患千差万别,很难实现数字化。而京东健康利用自身供应链和技术能力,通过提高线下合作医院、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最终成功打通这个难点,并吸引更多医生入驻平台。
正因为如此,京东健康脱胎于京东,又具有自身特色,形成了“医、药联动”的生态闭环,相对于京东集团实现了共性与特性的平衡。
从京东健康上市再看刘强东的初心
但是,正如廖建文所说,“京东一直在做产业互联网的事”,如果站在产业互联网的角度上,可以看出,京东健康实际上走的是综合“医”“药”两大系统的产业互联网之路。所以,京东健康本质上仍然具有鲜明的京东基因,是京东产业互联网运营战略孵化出的独角兽。
追根溯源,京东健康的诞生正是为了破解医药健康产业线上化、数字化的困境。
关于京东布局健康,有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是,2014年,有过宿迁任职经历的泰州市主要领导找到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希望和京东平台共同打造“医药城”项目。但刘强东派出的考察组回来后却说“政策没有,风险太大”,没法做!刘强东没有放弃,又让现任京东健康CEO、时任京东商城POP开放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辛利军带队再次去调研,结论还是“太难”。
正因为太难,才有价值!刘强东非常坚决地告诉辛利军团队:“医药和医疗行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机会巨大,你们要么做成,要么换人!”
于是,辛利军再次一头扎到泰州,频繁地考察交流。通过不断汇总信息,刘强东开始构思京东健康的雏形;通过与泰州市的不断探讨和交流,泰州市主要领导也对互联网医疗发展提出了超前思维。最终,2017年7月,京东与泰州签订“健康泰州”战略合作协议。
另一个故事是,在正式出任京东健康CEO前,辛利军被刘强东拉到北京郊区聊了一次。刘强东提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给京东18万兄弟们积个福,把他们的健康管好;二是初期可以不计投入。
在上市之际再回看刘强东的初心具有特殊意义。无论是泰州的医疗健康,还是虽为京东自身员工但实际上是普通人的18万兄弟,都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健康需求,要用一种模式统管这些需求并使之数字化,就必须按照产业互联网的思路,而且要不计成本地投入,这与刘强东当初不顾各方反对投入巨大资金和十几年时间自建物流何其相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9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