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脸、重金属超标、山寨丛生?近百亿家用美容仪蓝海亟待监管
“由于美容仪行业介于医疗器械和家电之间,所以很多产品开始夸大宣传,过度使用医疗机构和不严谨的临床数据背书,让市场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一名家用美容仪从业人士近日如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天猫数据显示,2020年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或达8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快速发展的市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品牌涌入。根据新华网报道,去年“双十二”期间,淘宝平台上家用美容仪成交近25万单。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监管似乎没能完全跟上市场发展速度,产品质量不过关、虚假广告宣传、山寨品牌侵权等问题使行业乱象丛生。
去年8月3日,深圳市消委会发布了美容仪产品的比较试验。此次比较试验发现家用美容仪主要安全风险集中在电器安全、致敏性等,也有很多知名品牌被曝光重金属不符合标准。
结果显示,参与试验的10款家用美容仪中,有6款产品的镍释放量超标,2款产品在使用时存在低温烫伤的风险。另外,有5款产品的清洁功能卸妆不干净,5款产品的温热导入效果与宣传不符。试验中的产品都是热销款,但是质量问题却令人担忧。
乱象丛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早在2018年6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就曾发布“2017年广东省皮肤及毛发护理器具产品质量‘双随机’专项监督抽查结果公告”。其中的11款不合格产品包括3款主打加湿蒸脸功能的美容仪,问题有输入功率和电流不稳定、连续骚扰电压不合格等,长期使用可能会引发短路、跳闸等,带来安全隐患。
而此次深圳市消委的美容仪比较试验则将重点放在美容仪的功效和致敏性上,指标如产品外观做工、手柄结构、说明书易读性和瞬间提拉、二次清洁、温热导入效果都是更加主观、偏向使用感的评价因素。
深消委报告显示,有6款家用美容仪样品镍释放量超出限值要求,不符合欧盟REACH法规相关要求。法规要求直接或长期接触皮肤的产品其镍释放速率不得超过0.5μg/cm^2/周,而有的测试美容仪镍检出值高达50.52μg/cm^2/周。据悉,镍是一种容易导致皮肤接触性过敏的重金属元素,长期或反复地使用镍释放量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易引起过敏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身体伤害。
其次,试验利用人造皮肤检测,发现有2款电离子型家用美容仪样品存在低温烫伤的风险。低温烫伤是指肌体长时间接触温度不太高的热源,致使热量蓄积而导致接触部位皮肤、皮下组织烧伤。根据相关规定,试验器具工作10分钟以内器具表面温升不应高于23K,而其中Notime和SKG的美容仪表面温升则达到了24.1K和32.4K。
另外,试验邀请20位消费者对比人手卸妆效果和美容仪的二次清洁卸妆效果,结果显示,有5款样品使用清洁功能卸妆不如日常人手卸妆干净,二次清洁效果也不明显,还有产品因设计问题导致化妆棉片无法扣紧,出现容易脱落的问题,使用极其不便。同时,一半的样品温热导入效果均不明显,达不到广告宣传的效果。
据了解,目前我国美容仪器产品适用法律法规是按照小家电类目执行标准执行,主要根据于2019年起实施的国家标准文件——《GB/T26419-2018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标准规定了美容仪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和标注、说明、包装运输等要求。
但是,该标准在细节方面还有待完善。比如在材料安全要求方面,标准要求:“对于与被护理人有直接接触的皮肤美容器具,则接触皮肤的部件材料(包括涂层)应避免对皮肤及人体产生损害”。但是具体如何衡量产生的损害,和如试验中提到的镍元素含量标准,该文件都没有进一步解释。而且,该标准并没有强制性。
其他国内跟美容仪相关联的标准还有安全方面标准《GB4706.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和《GB4706.1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皮肤及毛发护理器具的特殊要求》,不过都是在产品电器性能方面要求比较具体。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现在美容仪行业有一个国家推荐标准,但里面内容比较宽泛,参考的都是欧洲的IEC标准。
即使美容仪质量过关,不存在对人体、皮肤的伤害,其效果也常被质疑。特别是当面对大量描述夸张、神奇的美容仪广告语时,大众很难不对宣传效果产生疑问。
有意思的是,根据深消委的试验结果,SKG美容仪广告语中显示该产品可以“深度清洁毛孔,体验清爽……清洁肌肤深层污垢”,MKE的美容仪也宣传自己利用正负电荷离子异性相吸原理“深层清洁、导出污垢”,但是使用产品的试验参与者认为,这两款产品的使用效果很一般,完全达不到厂家宣传的效果。
尚待规范的蓝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9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