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OMO加速腾飞 7000亿AI教育市场机会何在?

01-22 IT文章

  【编者按】

  2020年教育行业冰火两重天,全国超40万线下教培机构经历有史以来最刺骨的寒冬,K12在线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红利。

  受疫情推动,在线教育完成新一轮的牌桌轮换,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百亿美金估值的小巨头诞生,并创下行业最高融资纪录。此起彼伏的融资军备竞赛将K12在线教育的竞争推向新高潮,复刻了过去互联网细分领域的“烧钱”大战,流量、生源抢夺战、价格战战况胶着。

  而在线1对1教育战场冷清,昔日的明星企业狼狈谢幕。线下教培机构更是哀鸿遍野,在疫情面前筹码尽失,或黯然退场或倒逼转型。

  教育行业从不缺战事拉长时间线来看,教育行业以3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的速度进化。新概念、新模式不断带来转型浪潮,逐浪者此起彼伏,只是立于潮头之上的企业换了一波又一波。历史何曾相似。

  此轮涌现的巨头并不意味着成功上岸,而只是获得下一场炼狱的入场券,未来命运难卜。或许正如丘吉尔所说,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2020年疫情黑天鹅让业内深刻意识到OMO的重要性,技术加速渗透教育行业。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大数据将为教育行业带来新变量,7000亿元的AI教育市场玩家之间的生死缠斗必不可少。

  中国网科技1月21日讯(记者 王磊 李婷)疫情期间流量涌入,政策红利支持,在线教育市场井喷,OMO驶向发展快车道。

  技术创新,远不止是OMO。由技术推动进步的AI教育产业变革也加速到来。站在行业转折点上,不愿缺席的巨头已磨刀霍霍,在寻求内生增长的同时,也憧憬技术带来的外延式扩张。

  OMO=在线课程?

  OMO(Online Merge Offline)转型是2020年教育行业绕不开的话题。如果说2019年开展OMO业务是未雨绸缪的多元化布局,那么2020年则是圈住用户的必要之举。

  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生居家上网课,在线教育爆发式增长,被替代的线下教培机构在冲击之下毫无招架之力,被倒逼至转型或倒闭的边缘。

  无力承受现金流压力的小公司悄然谢幕,第一和第二梯队的教育公司加码战略转型。好未来和新东方等头部公司从获客、运营、教研、教学到交付环节打磨OMO产品。思考乐、精锐教育、卓越教育等上市教育公司提出将OMO模式提升为主要战略,提高OMO业务占比。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目前纯粹的线下教育机构竞争力很弱,应对风险能力问题在2020年凸显。今年局部零散的疫情还将持续发生,线下教育机构如果缺失线上环节,那么抗风险能力依然薄弱。线下运维成本高,线上线下结合是比较好的方式。

  OMO并不是教育行业出现的第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概念,此前涌现过网红名师、题库、拍照答题、家教O2O、在线直播、混合双师、在线1对1、在线双师班等模式。行业迭代升级,部分模式已被验证不可持续,也有部分沿用至今。

  OMO被视为迄今为止最为理想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教培企业已经探索出不同路径的OMO模式。中金在《教培行业竞争深化,OMO模式带来新增量》报告中指出,OMO核心是在招生、教学、教研与辅导的全场景下实现线上线下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为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

  眼下OMO主要有两类运营模式。一类是单环节纵向深化的OMO模式,例如线下教育融合线上教学;另一类是多环节横向配合的OMO模式,例如线上授课结合线下招生以优化营销成本、线上授课结合线下辅导以增加师生互动、线下授课结合线上辅导以释放教室容量等。

  但利用OMO模式吸收线上线下优势,又实现变现能力,只是理想状态,和现实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传统教培机构向线上转型,并不是照搬线下产品和服务。

  华泰证券分析,传统线下教培机构在教研、师训和教学服务体系方面构筑了护城河,但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在向OMO模式转型中通常面临“三座大山”:

  首先,在线教培机构能够在短时间内触达全国范围内的海量用户,用户群体的复杂度大大提高了。其次,线上场景中用户的连接和互动方式不同于线下,且互动效果弱于线下。更重要的是,对于传统教培机构而言,在线教培是创新产品,需要不断试错来优化场景,探索最适合的产品形态。目前线下教培机构的OMO化还处于早期阶段。

  当下OMO模式的讨论主要围绕传统教培机构向上走,但是仍存在不少纯线上平台,包括猿辅导、作业帮、网易有道等头部公司在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9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