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看古代“吃货”优雅吃火锅

01-04 娱乐要闻

看古代“吃货”优雅吃火锅看古代“吃货”优雅吃火锅看古代“吃货”优雅吃火锅

  最近几天,网上突然打响了“火锅保卫战”。起因是美食家蔡澜在一个节目中称:火锅是一种最没有文化的料理方式。如果要一种料理消失,那就是火锅。此说一出,引起了火锅爱好者的强烈反弹。

  火锅这种料理方式真的没有文化吗?火锅的前生今世又是如何的?本期“史说”邀请到中国烹饪协会火锅委员会专家、餐饮经营急救专家杨铁锋,请他来讲述火锅有趣的历史。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臧磊

  江都王刘非不但是情种,还是个火锅达人

  对蔡澜的说法,中国烹饪协会火锅委员并不认同。火锅委总干事康斓认为,这种说法过于主观。杨铁锋认为,各个料理方式都有存在的必要,这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杨铁锋说,火锅是继烧烤之后,第二个出现的人类烹饪技术,它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前一段时间,他专程去山东单县博物馆参观,仅一个县级博物馆,里面就收藏了十几种青铜火锅器皿——鼎。

  正如杨铁锋所说,火锅起源很早。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这是火锅的初级形式;在青铜时代,更是有不少器皿,可以视之为小火锅。如“温鼎”,鼎与炉合二为一,上层为容器,下层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烟孔,小巧便利。在分餐制的情况下,一人一个“温鼎”,既美观又卫生。

  现在可考的,汉代最著名的火锅达人是江都王刘非。

  刘非是一员勇猛尚武的将军。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赵王等诸侯王起兵叛乱,历史上称“七国之乱”。刘非时年15岁,他主动上书朝廷,请兵出征。刘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最终将吴国叛军一举歼灭,立下战功。汉景帝遂将他攻下的土地作为他的封地,将他封为江都王。

  刘非的封地在现在的江浙沪一带,这里物肥水美,刘非过着逍遥富庶的日子。

  刘非不但是武将,还是个情种。大家对他的爱情故事更为熟悉。在江苏盱眙大云山刘非墓葬地,有一座陪葬墓,主人叫“淳于婴儿”。墓中有一件可分为两半的龙形银带钩,带钩中间用小篆刻了四字铭文:长毋相忘。这是刘非对淳于婴儿的爱。

  刘非是个特别看重生活品质的人。他有一块鱼形玉石用来按摩面部,“抛光”脸部死皮,使皮肤更光滑圆润、更紧致。他还有一整套搓澡石,粗细程度不同,可能搓的部位也不同。他的化妆用品超过现在的当红流量小生,因为除了各种粉之外,仅梳子他就有50多把。

  这样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一定热衷美食。在他的墓葬中,出现一个体型硕大的铜鼎,内部用4块隔板和一件圆筒将鼎分成5个独立的区域,可以同时煮不同的食物:鸡肉、羊肉、牛肉、鱼片等等,与现代的九宫格火锅在设计思路上如出一辙。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汉分格铜鼎。

  可以想见,刘非在寒冷的冬日,与妻妾坐在一起围炉吃火锅的场景是何等热闹。

  但这种鼎毕竟是火锅的少数派。汉代最常见的火锅是“染具”套装。它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这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徐州刘慎墓中也曾出土过这种染炉。

  既然是饮食器具,为何名“染”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以酱、盐等调味品为佐料。

  《吕氏春秋》曾记载一个故事。说齐国有两个武士,他们分住城东城西,一天偶然相遇,同至店中饮酒。一个说你要吃肉吗?另一个说:子,肉也;我,肉也。既然我们身上都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做什么?结果商定互相从对方身上割肉来吃,“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这里的“染”是指染具,即染炉和染杯。“具染而已”,是说只不过准备了染具(小火锅),就迫不及待边割对方的肉边涮边蘸酱料,这方法与现在的涮羊肉差不多。

  南宋人吃火锅“拨霞供”,状甚优雅

  杨铁锋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火锅起源不同,但火锅这种料理方式,自古至今一直存在。这是分散在中国各地的人们自然的选择。

  四川火锅,源于长江边上纤夫的生活方式;北方的涮羊肉,是清兵入关后带进来的内蒙古的吃法。它们在器皿和调料上会有差别,但作为一种料理方式,统称为火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