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共建共享,“幸福家园”暖意融
岁末年初,南通市通州区用一串闪亮的数字,“拼”出2018年高质量发展的靓丽画卷——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65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亿元,税收收入增长1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9.4%,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22位,苏中、苏北第一。
“经济发展走在前,百姓幸福指数也要进位争先!”通州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围绕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通州区将建设“幸福家园”列为四大发展定位的重要“支点”。2018年,通州区财政支出的近8成投入到民生领域,着力补最急硬件、抓最强软件,让120余万百姓感受共建共享的“民生暖意”,擘画出“幸福家园”新图景。
通讯员 杨梅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郭小川
兴产业,描绘幸福最亮“底色”
民生幸福,经济发展是基础,产业项目是支撑。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上,通州区铺展“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四大定位战略新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的新开局筑实民生福祉共建共享的基础,描绘幸福家园的最亮“底色”。
去年,恒科新材料二期、展华电子、未来岛产业园等14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竣工率近70%,通州区不断抢占产业振兴制高点,为未来发展开辟新空间、积蓄新动能。一幅产业共融、城乡互动的发展图景正在通州大地徐徐展开。
去年底,位于通州区东社镇的南通通闽果业公司智能温室大棚拔地而起。这个投资400多万元建设的农业产业项目,用来种植“巨无霸”红心火龙果,今年6月就可挂果销售。在东社,一批农业产业项目遍地开花,去年新建扩建项目达20个,总投资5.4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不仅为现代农业‘锦上添花’,更成为富民强村惠农的‘加速器’。”东社镇党委书记吴进华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通州区精准有效地培育农村产业,为强村富民奠定扎实基础。做好田地“大文章”,提标提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有望新建高标准农田1.7万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梯次培育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园区。鼓励支持村集体牵头建设社会化服务联盟,为规模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长期合作。
补短板,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20多公里的硬化道路相继建成、生活垃圾有专人清运、中药材种植成为百姓致富“钱袋子”……细数过去村里发生的变化,通州区兴东街道陆扶桥村村民张武成开心不已:“老人看病就医也方便,村里还建了一座体育公园,大家都住在亮堂堂的新家里,生活真是越过越有滋味。”
过去,陆扶桥村是典型的市级经济薄弱村,基础落后,条件差,发展能力弱。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举措,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去年,陆扶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11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足全村的1.5%。
通州区针对城乡发展中存在区域不平衡等突出问题,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城乡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让全体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努力做到发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精准实施脱贫攻坚3年行动计划,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脱贫率达91.3%;针对城市建设突出短板,去年通州区改造老旧小区6个,建成城区停车场22个,稳步推进南通高新区环境提升工程,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考评。
通州老城区功能落后,直接影响城市功能品位和百姓生活品质提升,通州区委区政府将从功能修复角度出发,在做精做优上求实效,以路网为单元,划分成若干片区,按照花小钱办成事、办好事的原则,有序实施改造提升,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对运盐河城区段等重点区域,采用滚动开发模式进行系统整治,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按照“点线面”生态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公园游园、交通河道、绿化造林等景观工程建设,形成生态开敞、水绿交融的绿网架构。
优生态,营造诗意栖居“绿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6107.html
- 上一篇:如何让“准村官” 看到光明前途?
- 下一篇:新年贺词中的科技“群星”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