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长出了第一片绿叶!
荒芜的月球上长出第一片绿叶了!
作为嫦娥四号的创新点之一,由重庆大学牵头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试验。
1月15日,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团队发布消息称,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棉花种子成功发芽。
种子如何发芽生长?
1月3日23:18: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第一天,加电开机并启动主相机拍照;
1月3日23:48:在地面控制中心发送放水指令后,植物种子进入生物月面生长发育模式;
1月5日20:00:地面接收数据显示载荷内种子已经发育为胚根;
1月12日20:03:地面发送了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断电指令,载荷正常关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轨工作状态良好,累计工作时间长达212.75小时,主副相机累计拍照34次,下传照片170多幅。
目前试验处在何阶段?
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介绍,“传回的照片显示,载荷内的种子发芽,实现了人类首次在荒芜的月球表面培养植物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这将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刘汉龙说,载荷在月面注水进行发芽和生长试验以后,经过9天时间进入月夜期。
目前,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载荷内部在月夜温度零下52℃的情况下,所携带的六种生物将结束本次科普试验使命,处于冷冻状态。待下一个月昼期温度上升后,在全封闭状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中,六种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并将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部。
为进一步凸显本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科研和科普价值,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组同时在重庆大学开展了地、月对比试验,同一个生态系统(密闭空间)在地球、月球不同条件下以及在地面自然条件下(开放空间)的生长发育情况对比。
有何重大意义?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教授介绍,通过照片数据和遥测数据分析,设备内部水已完全浸润土壤,温度、压力等完全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达到设计指标,部分指标超过预期。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长试验,以前科学家在空间站以及其他航天器上开展过多次生物试验,但月球上还从未有过。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初步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生物试验,在荒芜的月球上培育出第一株植物嫩芽,并随时间的推移,成功实现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对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具有重大意义。”谢更新说。 综 合
载荷罐如同“生物太空服”
生物最大的挑战是失重生长
通过“嫦娥四号”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一起登月的植物种子成功发芽,月球上长出了第一片绿叶。这则消息让不少人兴奋又好奇:在月球上发芽的植物,是否也能像在地球上那样“野蛮生长”?它要经历怎样的考验?扬子晚报记者特邀农业专家和航天专家做了分析。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甜子
这一次,只有它们六个有飞天“号码牌”
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棉花研究室倪万潮主任告诉记者,这些植物的“号码牌”,是由众多科研院所提名决定的。不少科研院所在航天器飞天之前,会接到“植物提名”的通知,选出具有种类代表性,同时易于生长的植物进行呈报。提名次数较多的植物自然有更高的“中签率”。此前,芝麻等热门植物种子,也都曾经跟着航天器上天,经历过“太空之旅”。
而此次,因为“罐子”里资源有限,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
另外,由于月球表面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极端条件限制,因此要求动植物能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和抗干扰。
此外,基于未来进一步开展太空生物学研究的长远考量,这些生物也是为以后人类进入月球乃至地外星球生存提供保障。
倪万潮分析,本次“摇号成功”的6种生物,都代表着不同的类型。粮、棉、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如棉花,是纤维类的植物,油菜是油料作物,是太空食物中不可或缺的油料保障。而马铃薯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有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土豆有着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的优势,既可做主粮,也能当蔬菜,极具“飞天竞争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6180.html
- 上一篇: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
- 下一篇:谱写淮安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