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淮安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周恩来精神,世人敬仰。建好总理家乡的责任与担当,淮安人不曾忘却。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区百万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围绕“全市争第一,苏北进十强”目标,加快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产业规模化进程,为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奠定坚实基础,描绘出令人振奋的恢弘发展画卷。淮安区历史性地进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区”行列。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一个由改革攻坚、开放引领、创新驱动,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独具魅力的淮安区正以弄潮儿的姿态,在新时代扬帆远航。
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
淮安区把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个个块头大、产业特、技术高的大项目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共创人造草坪成为全球最大的人造草坪生产企业,双环齿轮成为美国百得、德国博世等世界电动工具生产前五强企业的中国最大齿轮生产商,井神盐化年产盐及盐化产品总量位居全国行业前列。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淮安区更加注重发展质态质效,建成苏北首个工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平台,用大数据“把脉”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数据化动力。
瞄准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淮安区探索推行审批新模式,1035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打通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全区个私企业数突破5万家。2018年,淮安区成功入选“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区”,成为苏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国家首批创建名单;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全区累计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30.2亿元;投资11.2亿元建成了5.9万亩农业园区,带动农户近10万户,户均增收达4000元;“淮盐”品牌产品荣获绿博会金奖,圣玉米业、兴隆米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
城乡统筹彰显新格局
走进淮安区主城区,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处处游园风景如画,一个个景点游人如织……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城市展现在苏北大地。
按照省委市委确立的把淮安区打造成苏北中心城市副组团,辐射周边的发展方略,淮安区确立了“保护提升古城,奋力开拓新城、全力打造名城”的总体方略,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空间。置身老城区,一条条古巷,一座座古建,处处流淌着淮安古城的韵致。漫步萧湖,湖光水色,鱼翔鸟飞。水舞灯光秀如梦似幻。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走进新城区,新建和在建高层建筑370幢、商住小区40个,新增道路面积160万平方米;一批商业综合体竣工营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创办运营、发展迅猛,全国快递前十强已落户8家;引进华泰证券等金融机构11家,连续两次获得全省优秀金融生态县区。
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大金融、大开放……随着城市的成长、功能的完善,淮安区聚人缘、聚财源的“磁场效应”日益凸显。
来到淮安区广袤农村,物富粮丰,丰收的喜悦溢满了农户的粮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鼓点和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淮安区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乡镇布局优化圆满完成。将原有26个乡镇(街道)优化为“12镇+3街道”的格局,各镇(街道)综合实力更趋均衡,重点中心镇辐射带动和集聚效应有效增强,形成了“一核驱动、两极引领、多点支撑”的新空间架构。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累计完成交易额10.6亿元,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先进集体;“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6个试点村全面完成改革任务,预计全年增收740万元,其中村集体增收210万元。
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淮安区精心谋划美丽乡村建设,最大限度保留天然的肌理。全区累计打造省级试点村、美丽乡村20个,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42个。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6181.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