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NEO 100 | 脉脉林凡:资本寒冬里,职场社交公司反而有机会
原标题:新商业NEO 100 | 脉脉林凡:资本寒冬里,职场社交公司反而有机会
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
文丨石海威
整个2018年,脉脉的员工人数比之前增加了300多人,这在“寒冬”之中不寻常。
快速扩张的团队也为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带来了困扰,他告诉36氪,自己过去一年最大的焦虑正来自于应对这种变化。“我们的人数在10个月内提升了四倍,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文化迭代、提升组织效率,全都是特别有挑战的部分,这是我2018年最痛苦的事情。”
某种程度上,脉脉是上一轮互联网酣战后的幸存者,在不温不火的职场社交领域里已平稳走过第五年。今年4月,脉脉完成了2亿美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DST、IDG资本、晨兴资本和DCM。据说,这是全球职场社交领域迄今所获得的最大一笔融资,扩张之路也由此展开。
对职场社交公司而言, “寒冬”之中可能更有机会。对比美国的招聘市场,很多人在经济危机中会提早做好被裁员的准备,中国也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领英,在美国最快的发展节点是2008年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中人们会放大自己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好的产品去缓解这种就业压力。
林凡和团队也感觉到了这种趋势。“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需要去把握。”
他告诉36氪,在脉脉内部,他们早已不把领英当做对标公司,美国的Oracel和Salesforce才是未来可能去攻克的方向。除此之外,脉脉还在构建自己的“中台”,在企业端布局,也借由美国和东南亚拓展全球化路线。
一家D轮后公司如何在经济下行周期和流量红利消退中找到出路,并同时完成了自己的战略迭代和组织演进?林凡给出了答案。
以下为36氪采访脉脉创始人林凡的对话内容,经36氪编辑略有删节:
谈竞争:“脉脉没有竞争对手”
36氪:你之前提到过,职场社交领域中美情况已经不太相同,脉脉从去年开始就不再对标领英这种公司,中间发生了什么?
林凡:是因为我们在这个领域里做的更纵深了。美国是企业服务的先行者,很多优秀的ToB公司80、90年代崛起了,但他们C端服务的发展没那么快。领英2003年成立,直到2008年左右才做到一定规模。所以美国的国情企业级服务先行,中国恰恰相反。
不过本质上,国内职场社交领域的行业变量不多,我们更多在如何服务用户,成长上面投入,外部也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36氪:外部没有竞争对手,对脉脉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林凡:我觉得是有利有弊。没有竞争对手你的压力会变小,更多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变革,不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这是他的坏处,好处在于更容易做你的规划和战略布局,因为不会有太多的竞争对手打乱你的节奏和布点,这反而是很多公司很羡慕的一种状态。
36氪:如果做2018年的内部复盘,你的关键词是什么?
林凡:2018年最大的痛苦是整个公司管理上的变化,我们从年初公司只有100人,到现在的400多人,人员在10个月里提升了四倍,这对我们的文化、组织效率充满挑战,这是我觉得2018年最痛苦的事情。
36氪:新增的300多人主要分布在哪些部门?
林凡:产研是最大的投入。除此之外,还在努力的构建我们整体的中台团队,这个公司业务比较多元,所以我们中台建立比较好的话,前台会比较轻松一些。还新增了很多业务相关的团队成员,我们收入也在快速增长,有很多的销售、服务类的团队起来。脉脉现在已经有5000万用户,这种规模下,用户产生的内容很多,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审核处理。
36氪:今天大家提到最多的词是“寒冬”,脉脉还在大幅扩张,你的信心从哪儿来?
林凡:两方面,一方面“寒冬”是对于职场社交来讲,也许是巨大的机会。我们研究美国一些职场社交类公司在08年经济危机中反而发展更快。另外一个方面是,我们用户确实在过去两年有十几二十倍的增长,我们明显发现服务跟不上,产品为用户提供的价值跟不上是很危险的事情,因此需要有特别大的投入,让大家把产品的体验打磨的更好。不过近一两个月我们也在控制扩张规模。
36氪:可不可以理解为,脉脉处在一个“反周期”的行业,经济环境不好,大家对职场的不确定性更强?对我们而言反倒更有机会?
林凡: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等到被裁员时才去找工作,他们有很强的动力提前做好准备。我觉得在中国可能也会有类似的地方,未来可能还会有失业裁员的情况出现,对于员工而言,你是不是要等到那个刀下来才考虑变化?提前考虑,就是一波动力,另外一波的动力是说,我为了不被裁掉,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变化都可能促使用户更好的利用我们产品。
36氪:你刚才提到下半年有意控制扩张速度,什么时间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有得到一些建议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2392.html
- 上一篇:比特大陆关闭以色列研发中心
- 下一篇:中国电影往事:秦国人与香港人的吊诡对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