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的Apollo,收割一个自动驾驶生态
原标题:2018的Apollo,收割一个自动驾驶生态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做好自动驾驶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诚然,AI算法、超强的计算能力集群对于BAT这样级别的公司不是门槛。其需要的是数据、是硬件。进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链极长的自动驾驶领域,百度选择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打造最开放的自动驾驶生态Apollo。
现在看来,百度赌赢了。
11月份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更新Apollo故事:Apollo合作伙伴数量已达131家;全球首款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巴士——金龙阿波龙下线120天,实现运营里程10000+公里,接待了10000+人次,用户体验反馈8000+,保持安全0事故;与一汽红旗的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量产计划已提上日程;搭载Apollo L4自动驾驶能力的车辆将在明年达10000台......
Apollo免费开放的20个月后,百度自动驾驶量产之路已全面开花。
2007年,互联网时代,苹果发布第一部iPhone之后,担心掉队的谷歌紧接着推出面向移动操作系统( OS )的开放软件平台——Android开源项目( AOSP )。当时,初入移动领域的谷歌没有智能手机硬件。发力Android开源项目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开源平台帮助第三方更容易开发兼容的应用程序,而第三方应用程序越多,搭载Android系统的手机对消费者就越有吸引力。
现在看来,谷歌Android开源模式赢了。 据 Gartner 的数据,2017年,Android全球移动市场占有率达86 %。
十年过去,AI时代,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百度准备复制谷歌Android开源模式的套路,定位于“汽车工业的安卓”,希冀再造一个“86 %”的奇迹。
Apollo的“封神”之路
去年7月5日,百度喊出“ALL IN AI"的口号,带领Apollo高调登上了舞台,首次公布了完整的AI生态开放战略,并放言“让百度Apollo成为自动驾驶业界的安卓”。在这之后,百度市值从600亿美元蹿升到900亿美元,重回2015年高峰。不可否定的是,这一点与百度明确AI战略联系重大。
如今,Apollo已升级至3.0版本,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多次为其亲自站台,呼声越来越高。回顾Apollo1.0至3.0成长史,雷锋网新智驾将以关键词的形式体现,便于更直观了解Apollo的变化:
Apollo1.0:四大平台软件、云端服务、参考硬件、参考车辆组成Apollo架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可以依靠高精度地图和导航定位模块实现封闭场地的循迹自动驾驶;
Apollo1.5:Apollo合作伙伴规模达到70余家,新的五大核心能力被开放:包含障碍物感知、决策规划、云端仿真、高精地图服务、端到端的深度学习(End-to-End)等,支持自动跟车、道路校正、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等固定车道昼夜自动驾驶,宣布建立Apollo基金“双百计划”;
Apollo2.0:Apollo合作伙伴规模突破90家,实现简单城市道路自动驾驶;
Apollo2.5:Apollo合作伙伴规模达到100余家,支持限定区域视觉高速自动驾驶,成立Apollo汽车信息安全实验室;
Apollo3.0:Apollo合作伙伴规模达到116余家,车辆参考平台升级为车辆认证平台,硬件参考平台升级为硬件开发平台,主打量产园区自动驾驶能力,发布自主泊车、自动接驳巴士、无人作业小车三套面向量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及面向量产的完整人工智能车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小度车载OS。
不难发现,2018年Apollo更新步伐明显加快,几乎每隔三个月就推出新一代Apollo,并创下了多个“第一”:发布了全球第一个开源简单城市道路自动驾驶方案,第一个量产园区自动驾驶开放方案,第一个车路协同开源方案。Apollo开放的第二年,量产成为新的关键词。围绕量产展开,Apollo更开放、更注重安全。
一骑绝尘的2018:量产、安全、开放
细数Apollo在一年内的变化,从简单的参考平台、到车辆认证,从提供软件到真正参与合作量产自动驾驶车辆。在自动驾驶领域,百度正在慢慢向汽车行业靠拢。
简单的软件上车、完成自动驾驶样车测试不同于量产下线。安全是一道命门,车厂将其作为第一法则。而对于门外汉的百度而言,其在汽车硬件上的技术积淀、安全标准几乎是一片空白。拥抱车企、供应商,通过开放软件降低门槛、渗入汽车行业慢慢学习,百度正在和多数自动驾驶参与者拉开距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