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领读 | 马斯克与贝佐斯的太空争夺战
原标题:36氪领读| 马斯克与贝佐斯的太空争夺战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太空,是下一个炙手可热的创业领域。埃隆·马斯克、杰夫·贝佐斯、比尔·盖茨、保罗·艾伦……这是一部先驱者、梦想家与商业巨擘的太空探索史。《华盛顿邮报》首席科技记者独家贴身采访数年,还原航天神话细节。
人们第一眼看到这枚火箭时,它刚降到离地25000 英尺(1 英尺=0.3048 米,约7620 米,即7.62 千米),仍在快速下落。
一般人看到如炮弹般坠落的火箭总是惊恐的,但有这么400 多号人却不一样,他们聚在西雅图郊区蓝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总部的员工休息室,个个都激动无比地看着火箭垂直落向地球。
“10 秒后引擎启动。”航管员说道。
这些员工大多是工程师,聚在巨幕之前观看火箭自由落体。有些人捂着嘴;有些则坐着,身体前倾,握紧拳头。大部分人都一语不发,等着看接下来事态将会如何发展。
“引擎启动,”航管员说,“反向推力供给。”
人群中顿时暴发一阵欢呼。那是在2015 年,还有3 天就是感恩节了。当天早上,也就是这一幕发生几分钟前,这台引擎才将火箭从蓝色起源在得克萨斯州西部实验基地的发射台送上天空,并使其以超声速越过了离地62 英里(1 英里=1.609344 千米,约100 千米)处的卡拉曼线。可火箭这会儿却要落回地球了,原本的推力现在要起“反作用”:为火箭减速,防止火箭猛烈触地并爆炸。
很快,火箭降到了海拔2000 英尺处。
接着,1000 英尺。
500 英尺。
荧幕里可以看见地表了,引擎冒出的火焰激起柱状的尘土。聚在蓝色起源的员工们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火箭情况正常,不疾不徐地下降,像个即将着陆的热气球。
“150 英尺。”航管员叫道。
“70 英尺。”
“50 英尺。速度平稳。”
烟尘之中能看到引擎闪过最后一道亮橘色的光。接着,它熄了火。
“成功着陆。”
整个房间顿时热闹起来,员工们热情欢呼,相互拥抱、击掌。整个火箭助推器落在降落场中央,犹如一座巨大的奖杯。
杰夫·贝佐斯在他位于得克萨斯州西部发射场的控制室里看了整个过程。“这是我人生中最棒的时刻之一,”他说道,“我都热泪盈眶了。”
28 天后,另一枚火箭也从天际归来。这次的助推器更大,飞行速度也更高,不仅能飞过太空界线,还能将火箭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卫星轨道。此次落地尝试,成功的概率扑朔迷离,远小于失败的可能。
点火升空后10 分钟,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上方的夜空里,火箭引擎的火光突然出现了,好似远眺时望见的路灯,又像微光闪烁、朦胧缥缈的灯塔,从云间落下。
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员工们在洛杉矶外的公司总部借着电视屏幕看着这一切,明天就是2015 年圣诞节了。和对手蓝色起源一样,SpaceX 的员工们也在欢呼着,还有他们的总裁——
埃隆·马斯克在室外的堤道上看到了重新出现的火箭。他马上冲回控制室,就看到屏幕上显示着,火箭正骄傲地立在降落场上。和贝佐斯一样,他也说了这是他一生中最棒的时刻之一。他还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让我相信在火星殖民是可能的”。
自太空时代到来已有五十余年,还没人能让火箭飞入太空又垂直落地。而今不足一个月,这样的事就发生了两次。
几代人以来,航天领域为人津津乐道的总是升空;而着陆让人想起的,却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及巴兹·奥尔德林在登月舱里落到月球表面,或者是“好奇”号探测车(Curiosity)着陆火星时的“生死7 分钟”。
矗立于大地之上的火箭虽外表焦污,却显示着得胜之姿,不仅让人生出一股归来之感,还让人期待起下一个“阿波罗”11 号出现的时刻——我们翘首以盼却仍未到来的下一个“一大步”。
让人更惊讶的是,这两次着陆实验都不是由国家完成,而是私人企业,甚至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都没能做到如此壮举。实验背后是亿万富翁的资助,他们意图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他们追求的目标可谓至高无上又难以达成——一项可能极大降低太空旅行成本的技术。
几十年来,火箭的第一级在为上层负载供能升空之后,总是直接坠入海洋。对马斯克和贝佐斯来说,这简直是极大的浪费,就好比从纽约坐飞机到洛杉矶,坐完把飞机扔了一样。现在他们证明了,火箭不仅能向上飞,还能飞回来,并指定落点。此举可谓以一种几十年间绝无仅有的方式重新引起了人类对太空旅行的兴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5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