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学校:让学生有选择接受何种教育的可能性|早起看早期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联网商业
━━━━━━
一所好玩、有趣、极具探索性的小微学校。
文 | 瑞雯@超人学院
这是36氪创新教育系列稿之一,对国内创新教育探索有兴趣的读者请持续关注36氪相关内容。
从夏令营品牌“钥匙玩校”开始,到成立全日制学校“好奇学校”,池晓的想法很简单:让学生有选择接受何种教育的可能性。
好奇学校是最近我接触到的一所有趣、真诚、有很强探索性的小微学校。学校位于成都,成立于2016年。面向12-16岁学生招生,从开学那天仅一个学生,到目前已有16个学生,其中包括2名间隔年的学生。
好玩的课程与颠覆性的教育理念
我们希望学生都诚实地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完成主动性的学习,也希望我们自己的教育探索是始终诚实的。
课程设计理念
情书课、死亡课、吹牛课、飞盘课、常识课、自治课、工程周、通宵节、嗨玩周,阅读联赛,好奇学校的课程从名称开始就充满了吸引力。
以钥匙玩校的“情书课”为例,这是一门教授“什么是爱情”的课程,好奇学校在下学期也会开设相同主题的课程“一件美好的事”。好奇学校招收的是12-16岁学生。面对情窦初开的青春期学生,“早恋”是很多传统观念下老师和家长严防死守的问题。在好奇学校,“早恋”不成为一个问题。相反的,学生会和老师公开地谈论爱恋和交往,征求意见。
在“情书课”上,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情书比如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观看爱情电影如《怦然心动》,领教不同年代,战争和和平岁月下各种形态的爱。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阅读和讨论中反思,形成对爱情的理解。
丰富的课程确实弥补了传统教学中重要议题的教学空白,但对传统教学中主角的学科知识,好奇学校如何进行授课?
池晓的回答: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是了解这件事情的价值,被吸引去学,而不是因为一它重要而去学。这一点在今天尤为如此。
好奇学校也会教“语数英”,但和传统教学上有两大主要区别:
第一,传统教学下,学生的视野被局限在开设学科上,且以需要考核的科目为主。学校给“什么是值得学的知识"划了一个严格的边界。在好奇学校,课程仅作为引子,完成0-10分的常识性教学,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好奇心选择学习什么知识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一常识性的标准以“能否应对成人世界的生活需要”来划分。
第二,传统教学下,学科间界线分明,交叉学科十分少见。好奇学校每门课都是“有中心,无边界”。
以数学课为例,这门课的名称是“经典数学”,属于“好奇”板块下“百科通识”的分支。人要读经典好书,数学题也应该学习被反复思考过经典题。课程围绕经典数学问题来展开,但你读到不仅有数学,还有融合了古希腊哲学和阅读的相关知识内容。
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我一直对有些同学发自心底喜欢数学的心路历程感到好奇。对我来说,数学偶发的乐趣是在解出题目的瞬间,给你如同游戏“打怪升级”的爽感体验,然而更多时候大量雷同、缺乏挑战或是过于刁钻的数学题只会让人产生厌恶。
在好奇学校的“数学课”,不需要你刷题考高分,而是让数学回归本身,借助数学史上的经典习题为起点,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作为知识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真正热爱,激发研究自学的动力。这似乎是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学习。
教学场景的差异化是好奇学校的另一特色。教育应该发生在不局限于课堂教室的各种环境下。约有一半的教学时间都发生在校外场景,这些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运动场、老师家里,杜甫草堂,唱片店、咖啡馆,甚至馄饨店和露天的大楼天台。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孩子们能“学在真实中”,让“生活即教育”。
好奇学校课表
毕业出口、学生与评估方式
学生毕业以后去哪里?教育出口是这类创新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创新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往往很难在高考中对其他学生有比较优势,因而出国深造是一个较为主流的选择。在出口的问题上,好奇学校给了我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大学不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选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