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大刘小刘” 和前《流浪地球》时代

01-28 IT文章

“大刘小刘” 和前《流浪地球》时代

《流浪地球》剧照

文|以太光小昭

诗和远方

美国时间2015年8月23日,距离美国宇航员凯尔·林格伦搭载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顺利抵达国际空间站已经有一个月了。作为一名航天工程师,此次他的使命是为了完成国际空间站第44和45次宇宙探险工作。

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国际空间站。做为太空医学博士,他也是《星球大战》的死忠粉。居然与他的队友同事们一起,特地为他人生的太空首行做了一张“星战”风的海报。

“大刘小刘” 和前《流浪地球》时代

“星战”风海报 左下角手持红色激光剑的为凯尔·林格伦请输入图说

除了完成例行的任务,凯尔·林格伦此次的太空之旅还允诺了一份特殊的使命,受世界科幻大会的邀约,他将在国际空间站宣读第73届世界科幻奇幻大奖“雨果”奖小说获奖名单。

当凯尔·林格伦通过实时视频,在距离地球数百公里的国际空间站宣读雨果最佳长篇小说获得者名单的时候,遥远的地球北半球,坐标东经112°5′—114°4′,北纬37°40′—38°31′的中国,山西,阳泉市,一位基层电力工程师,也是一位科幻小说死忠,正趴在电脑上目不转睛得盯着这场来自太空的颁奖直播。这个人叫刘慈欣。

三四线小城,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单位,家庭,庸常琐事接踵而来。有些人麻木苟且;有些人心怀希望;还有一些人,他们有特异功能,可以收到来自宇宙深处的无线电波,在精神的最高维,默默开垦自己的秘密花园。

“大刘小刘” 和前《流浪地球》时代

太阳余晖下的山西阳泉市

“大刘小刘” 和前《流浪地球》时代

没有人知道当宇航员凯尔·林格伦在国际空间站宣布《三体》获得雨果最佳科幻长篇小说奖的那一刻,刘慈欣那一刻内心的波澜。

做为一个地球人,刘慈欣用他的时空幻想,构建了一条连接地球往事和未来的晦暗虫洞。

那天同样兴奋的还有一位来自波士顿的华裔美籍律师刘宇昆。他出现在这届雨果奖颁奖礼的舞台上,做为《三体》的翻译,代表刘慈欣捧过雨果奖奖杯。

“大刘小刘” 和前《流浪地球》时代

刘宇昆和他翻译的第一和第三部《三体》小说

2012年的刘宇昆,同样是一位科幻爱好者,也是业余科幻小说作家,凭借《手中纸,心中爱》获得第70届雨果奖短篇科幻小说奖。

从波士顿郊区搭乘火车40分钟到达波士顿市区的通勤路途,是刘宇昆的时光隧道。40分钟,足够远离地球尘喧,与星空和宇宙对望。

这位在11岁,从中国甘肃兰州移民到美国,在哈弗完成英语文学和法学教育的二代移民,做过程序员和律师,在小说《手中纸,心中爱》里,通过奇幻的手法,向宗族和故土,向自己幼年的移民经历,幽谧得完成了一次饱含深情的心灵探索。

也是2012年,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做实习的郝景芳,在参加完一个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后,这位心忧国计民生,曾经在清华大学学习物理专业,修过天体物理学,并最终获的经管学院博士学位的跨界生,透过北京茫茫的雾霾,又似站在世界的边缘,感怀着这座城市的沉重、疲惫和孤独,写下科幻小说《北京折叠》。

“大刘小刘” 和前《流浪地球》时代

来自网络《北京折叠》概念图

《北京折叠》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于2016年8月,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获得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

历史在各个领域的演进,都有它可遵循的机缘和命数。想起电影《无问西东》里,中国几代热血青年和知识分子,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的自我。

刘慈欣、刘宇昆、郝景芳都是科幻迷和长期的业余科幻小说创作者。在这个现代化如滔天洪水,科技腾飞经济迅猛发展,但心灵孤寂无助的时代,60后,70后和80后,他们三代人因于科幻文学被深刻的链接在一起,在另一个时空维度给中国的精神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如果能有机会提前理解自己的人生,在宇宙洪荒的故事里定位到自己的渺小和珍贵,真正得懂得爱和敬畏,精神上的丰盈也许可以稍微缓解生活的麻木和沧桑。

也许这就是科幻文学之余普通民众的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