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下一个巨型风口还是转型期阵痛的麻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互联网视阈
亚里士多德曾言,人类是社会性动物。
可以说,人类的社群属性亘古不变。当代的社交平台,前有QQ、微信、微博,后有抖音、快手,无论它们之间如何厮杀,社交类应用始终占据流量的大头,因为社交本身却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狂欢。
而放到商业领域,社交隐含的变现机会其实非常巨大,仅仅从近几年活跃朋友圈的微商族群来看,社交电商的威力就已可见一斑。而带有社交电商属性的拼多多,更是在巨头的缝隙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当传统电商由互联网人口红利带动的盈利空间已即将到达天花板,半饱和的市场使增量流量变成了虚伪命题,盘活存量流量就成了重中之重。这个时候,人们便将维新盘活的希望寄托到了“社交电商”这一新物种上。在第七届中国电子商务年会中,中国电商委主任苏军更是直称:社交电商已经处在一个巨大的风口阶段。
永不过时的社交,能否适配电商成为新风口?
回顾近年,无论是电商出家的阿里巴巴、京东,或是社交巨头腾讯、微博,无不在社交电商这一片领域进行了资本、技术或是玩法的布局。
去年三月起,以腾讯为最大股东的京东开始加重对京东拼购的扶持力度,同月和美丽联合集团共同推出社交电商微选,而后在微信上线开普勒轻商城小程序;阿里被爆出掷下数亿美金融资今日头条,而其在抖音APP内增添的一键跳转淘宝功能也表现了对社交电商流量的看好;抖音本身亦推出电商橱窗功能,体现了抖音尝试转型自营电商的一份野心。而后起之秀的社交电商平台,如鲸灵、云集、贝贝等,也在短短一年内分别获得数千万甚至数亿的融资。
为什么在巨头与投资机构的眼里,社交电商如此具有吸引力?
或许根源在于,通过社交引流的购买,从顾客自身需求驱动转化到了熟人社交需求驱动,后者显然比前者具有更高的频次、更深的力度、更强的信任基础。
据今日头条内部员工爆料,一款旗袍商品在抖音投放广告后,直接跳转天猫,投放费用3天共600元,转化达6万多元。极低的获客成本,极高的投资回报比,自然激发了电商玩家新的想象;与此同时,正如社交电商传媒创始人方雨说的:“到今天为止,社交媒体资源还没有被利用尽。中国有十亿多的微信活跃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许多群,这些群的资源并没有被利用起来。社交电商对用户的渗透,才刚刚开始。”
巨大的可利用资源,自然也让坐拥流量的社交平台很难不为之心动。然而,看起来风很大的社交电商,究竟是一个真正的风口,还是传统电商寻觅突破的一个过渡手段呢?社交电商的可持续性,真的是局中人可放心依赖的吗?
解放流量个体裂变,机遇更多还是风险更大?
“宇宙没有中心,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心”,用这句话来描述社交电商的个体裂变效应,再适合不过。
不同于传统电商集约的中心化平台,社交电商下放门槛,使任何人都能成为体验营销的参与者,大大解放了个体流量,并通过创收、增强认同等自驱动机制极大地扩充了消费引流场景与电商底层支撑。
相关报告显示,2018年社交电商从业人员规模预计为3032万人,增长速度达到50.2%,即社交电商行业的参与者已经覆盖了社交网络的每一个领域。
社交电商从业规模(创奇)
“社交的强关系推荐比智能推荐更了解消费者,所以通过社交产生的原生的信息流帮助消费者订阅商品,这是我觉得社交电商发展迅猛的根本性原因。消费者是广告的受众、商品的购买者、体验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黏性和覆盖,成为企业的传播者,做社交推荐,这是目前最精准的推荐。”云集副总裁张铁成如是说。
换言之,相较于传统电商单纯依靠数据技术分析需求,社交电商具有强大的天然优势,那就是基于高信任圈子的精准化营销。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交的群聚性驱动用户更主动地关注其需要的特质或标签,从而进入相对应的圈子,关注对应的KOL,可以说是客找货,这便省去了广告费用;而在各种层面高度贴合的社交群里所接触到的推荐,自然会大大提高营销的成功率,从而降低获客成本,提高精准化程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0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