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不易,前赴后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懂懂笔记
“如果不知道创业要做什么,那就做社交吧。”
回想起四年前,一位创业导师在一场创业峰会上说的话,许锋脸上表露出些许无奈。他告诉懂懂笔记,正是那位导师的一句话,让决心离职创业的他,开始扎根社交圈子。
机会不多,出手必须稳、准、狠
作为万千创业大军中的一份子,许锋和团队入驻到位于杭州的创意产业园已经三年多了。然而,社交领域的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光是“需求”二字,许锋和团队便琢磨了将近两年时间,Beta版也推出再否掉了好几个。而近两年来市场热点从熟人社交转到匿名社交,用户对“荷尔蒙”与“孤独感”的需求比重,也越来越低。
“社交应用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要独具亮点、与众不同,做出好的应用确实很难。”他指着一份社交领域的研究报告表示,如今能叫出名字的社交应用,至少在40款以上,而正处于“孵化”、“创业”阶段的各类社交应用,更是不计其数。
在他看来,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社交应用诞生。如果缺乏亮点,在功能上盲目跟风,那么产品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于是,找准目标用户的需求,并与竞品在功能、角度上拉开距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找准竞品还没实现的用户需求并不容易,也很冒险。”许锋告诉懂懂笔记,市面上知名的社交应用有40多款,基本上已经将用户的各方面需求都满足了,只剩下部分“刁钻”角度,可以让创业者去摸索。
陌生社交、树洞社交、视频社交......能够想到的方方面面,基本都“花落名家”。他身边曾有朋友另辟蹊径,尝试推出VR社交,但在投入大量研发成本之后,受制于硬件技术的局限而宣告失败。
“相比行业巨头,创业者没有太多可尝试的机会,只能稳、准、狠。”为了不重蹈同行剑走偏锋、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覆辙,许锋将创业初期的精力,全都投入在社交应用市场的调研上。
他表示经过两年的需求分析,团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用户的社交圈层很小,且普遍有社交恐惧症。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存在大量有待发泄的情绪,无人倾听、无处倾诉。
“通过匿名的发泄方式让用户彼此找到共同话题,也是一种社交方式。”感觉在社交圈里暂时并没有类似针对性的产品,许锋决定放手一搏。于是,他和团队一边寻找融资机会,一边开始着手应用开发。在2018年12月底,他们终于推出了第一版吐槽+发泄社交应用,并通过有限的资金进行了市场推广,接下来的将是难熬的等待。
无论是社交也好,创业也罢,都讲究错位竞争。只有特立独行,并能满足一部分用户需求的功能,才能在激烈的行业中生存。那么,满足独特的角度与需求,是否就能做出一款受用户喜爱、追捧的社交爆款呢?
需求更迭,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庄海也是一家杭州社交应用创业团队的创始人,他告诉懂懂笔记,公司推出的一款心情社交应用从2018年初上线以来,用户数量就一直没有大幅增长过。除了十万刷量的“基数”以外,至今仅增加了1386人。
所谓心情社交,指的是匿名用户通过类似于心情、签名、说说的一句话,与对方形成配对的社交关系。互不认识,但彼此倾听对方“心事”越多,通过表情表达关心的次数越多,关系值就会上升。最终,双方可以解锁聊天功能。
“双方均匿名,避免社交恐惧,聊天需解锁,避免微商广告。”庄海无奈表示,当初想法很好,前景也不错,可惜市场变化太快。2017年年底在进行应用开发前的市场调研时,他们对上万名来自不同地区的90后、95后进行了有奖调查,有超过76%认可这一社交逻辑,更有超过69%用户表示非常期待该应用的面世。
然而,2018年应用推出之后,尽管在推广、营销上投入很多成本和精力,但引流的成效甚微。有不少用户在领取平台福利之后,就成了僵尸账户。
“感觉不应该呀,都是花心力调研过需求才开发的,不是盲目跟风。”为了弄清楚这款应用不受欢迎的原因,庄海与团队2018年9月再次在相关用户范围内,发起新一轮的社交问卷调研。
然而,调研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仅仅过了八个月的时间,心情倾听这一社交逻辑的认同率,仅剩32%。更有14%用户表示,对于这样一款社交应用完全不期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06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