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十年:开创与量变
2008年,国内手机市场销量榜的前五名分别被诺基亚、三星、LG、索尼和摩托罗拉占据,苹果刚刚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发布了首款支持第三方应用的 iPhone 机型,而国产手机品牌的发展则显得势单力薄,在国内只有不到 20% 的市场份额。正如所有行业巨变来临前,一切都看似风平浪静。
第一个转折发生在2010 年,诺基亚在国内的销量占比较两年前下降了约 10%,iPhone4 横空出世席卷全球,而国产手机依托于 3G 时代的红利,不仅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设计,甚至开始赶超国际品牌,最具代表性的“中华酷联”依托电信运营商渠道,快速占领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另一个转折点在 2016 年,昔日的“国际巨头”们早已在榜首寻不到踪迹,苹果的市场份额也趋于稳定,但国产手机正式迎来百家争鸣、各放异彩的好时候:已经过了做好功能和设计的阶段,越来越多国产厂商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2016 年第四季度,华为、OPPO等国产手机品牌在印度占据的市场份额总和接近 50%。
总之,过去十年里,国产手机品牌不断补足功能短板、克服质量问题,逐渐过渡到抢占市场份额,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份额。今天的国产手机,无论产品还是技术积累,已经不能和十年前同日而语了。
行业格局下的量变之路
国内手机品牌的进阶之路是否有迹可循?抛开大的行业格局不论,或许我们能从单个品牌的历程中挖掘到一些更深刻的经验与闪光点,比如在国产手机发展历程中极具代表性的 OPPO。就在刚刚提到过的 2016 年,OPPO 第四季度市场份额达已经达到了 18.1%,同比增长了 100%。
OPPO 做手机的起点,正是国内市场被“国际巨头”们垄断的 2008 年。OPPO 的第一部手机是一款由摄像头、自拍镜和扬声器组成的笑脸手机 A103,这款与众不同的手机,不仅让 OPPO 一举收获了百万级的销量,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手机品牌的创新基因。
图片来自中关村在线
在 OPPO 手机十年的历史中,它“爆款制造者”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从 2015 年发布的 R7 开始,R7、R9、R9s的销量都超过了 1000 万台,2012 年发布的 Find 5 和 2014 年的 Find 7 销量都超过了 300 万台,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3000 元价位段百万级的销量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一次次的爆款销量,也让 OPPO 手机成为了验证和推广新技术的产品依托。
前面板一体性差是早期国产智能手机的通病,即便是黑色手机,发灰的屏幕也很容易与黑色面板区分开来。2012 年发布的 OPPO Find 5 用一块 5 寸 1080P 全贴合屏幕几乎完全覆盖了机身正面,屏幕玻璃延伸覆盖到了机身的侧面。全贴合技术成为了手机行业一项重要的指标,而这一屏幕工艺也是 OPPO “息屏美学”设计的起点。
图片来自phoneArena
虽然早在 2014 年,Find 7 就支持了 VOOC 闪充,让部分用户体验到了这项尖端技术的优质使用感。但在 2015 年的 R7 发布之前,闪充还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因为当时行业中绝大部分手机的充电功率只有 5W。而随着 R7 的推出, VOOC 闪充得以在消费者群体中快速普及开来,也让快速充电技术成为了国内手机行业中趋之若鹜的技术热点。
图片来自 Android Authority
自拍模式是智能手机诞生以后最具社交属性的发明之一,依托于智能手机的硬件红利,Instagram 等社交网站上晒出的自拍照几乎都是用手机拍的。但直到2016 年,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硬件配置普遍不如后置,显而易见的是,手机行业的整体思考模式还尚未关切到这个痛点需求,而在 R9 上,OPPO 升级了手机的自拍功能,不仅配备了 F2.0 大光圈及 5P 镜片组,还加入了超广角自拍,这些创新即是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白,又让整个手机行业看到“自拍”背后的强大市场潜力。
图片来自ifanr
手机拍照的另一个痛点是对焦速度,在 R9s 之前,智能手机的主流对焦方式是反差对焦和相位对焦。OPPO 与索尼联合开发了一颗堆栈式传感器 IMX398,得益于 IMX398 的双核对焦,R9s 单个对焦点数据相比 IMX298 提升 100%。与以往的技术推广如出一辙,在 R9s 之后,双核对焦也很快在其他品牌旗舰手机上普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0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