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院重修“巴别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公众号浅黑科技(qianheikeji),作者:史中,钛媒体经授权转载。
刘慈欣在小说《乡村教师》里,有这么一段描述:
一个文明程度极高的外星文明观察地球,发出了惊叹:这种没有记忆遗传的生物,相互间用薄膜器官震动产生的声波进行交流,每秒只有1-10比特的速率,居然能够独立进化出 5B 级文明,这太不可思议了!
看到这里,我心头一紧。。。
姑且不论在大刘心中 5B 文明比 2B 文明强多少。重点在于:外星人说的有道理啊,我们不就是些只能靠超低带宽的语言交流的沙雕残疾生物么。。。人类这个创业团队一点点从古猿集团剥离,用了一百万年才“独立上市”。我们仰仗的全部家当:“听说”“读写”“思考”,全都和语言能力相关。
幸亏我们“身残志坚”,在渺小之余还意外赢回些许尊重。
利用低效的语言文字,我们发现了牛顿定律,发现了相对论和量子论。
我们喜欢党同伐异顺便制造了世界大战,但我们没死反而在战争中发明了计算机,在此之上,我们还发明了人工智能。
我们还扛着锄头进军人工智能领域最难开垦的土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想让人工智能反过来听懂我们说话。
人类果然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物种啊。
这个魔幻的剧本一旦打开,就再也停不下来了。2018年底,一则预测击中了人们的神经:
语音人工智能将在特定领域通过图灵测试。
这是啥意思?这意味着人工智能马上就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会“说人话”的物种了。
想想看,你和妹子煲了五分钟电话粥,可能都根本分辨不出她到底是个人还是机械。这将带来一场伦理革命:未来我们不仅把人工智能当做合作伙伴,也会把它们当做爱或恨的对象。人类稳固万年的情感边界将第一次松动。
发布这条预测的,不是民间科学家,而是大名鼎鼎的达摩院——阿里巴巴挑战前沿科学的骑士团。
很多人都会回想起2017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振臂一挥,豪掷千亿组建达摩院的热血沸腾。而欣赏一部史诗,决不能只看它的封皮。他的况味藏在每一行诗句的光影里。
达摩院的大神们,究竟怎样一步一步攀登“人工智能”这座梦幻远山?
你和身边的朋友们,又要怎样一点一点地学会和“说人话的机器人”相处?
接下来中哥还得用“语言”这种低效的模式,慢慢讲给你听。
(1)脑洞+脑洞+脑洞
按照惯例,先跟中哥开几个脑洞。
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因为你是“听”到的道理,而不是用一根电线直接怼到你大脑传输进去的完整信息,语言传递的不是全量信息。
脑洞一:语言和电线是一样的,他们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脑脑接口”。
给你一分钟,闭上眼睛理解一下。
你可以想象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汪深邃的湖泊,他们之间若要连接,需要挖一道水渠,就像下面这样:
这个水渠,就是我们的语言。(这回你理解为啥说话又叫沟通了吧)然而,语言携带的信息量很少,就像水渠的宽度非常窄,很难把一个湖里的水瞬间全部灌进另一个湖里。
脑洞二:为了更高效地沟通,语言实际上是把信息进行了极高的压缩。
每个人都会把脑海里综合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环境、常识、专业知识和彼时心境综合起来形成的汹涌思路压缩成一段语言说给接受者,而接收者听到之后,在自己脑海里把这些语言信息结合自己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环境、常识、专业知识储备和当时的心境加以还原,这个过程完成,听话者才理解了说话者的意思。
这个压缩比率有多大呢?每秒人脑可以处理的信息是400部高清电影,而每秒语言的信息量只有几k大小,差距几十万倍。所以,如果你的语言是这颗豌豆,那么脑补出来的内容就是这个篮球。
脑洞三:巨幅压缩会伴随巨大的信息损失。由于每个人的感官和知识储备不同,在补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歧义。
特别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过年你和来串门的熊孩子讲不要乱动自己珍贵的手办,结果他完全理解不了你在说什么。直到他把模型弄碎一地,你抓着他的腿往树上一顿抡。有了这次完整的体验之后,他的知识结构里才会添加一项特别具体的禁忌。
情侣之间吵架,女生哽咽着说:你不懂我!这根本不是无情无耻无理取闹,实际上这时她已经一语道破了人类的生理极限。
脑洞四:机器理解人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障碍就是:“歧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