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后无兄弟
撰文 / 郑亚红
编辑 / 赵艳秋
01
“中国个人站长第一人”高春辉现在创办的公司设在北京东四环的一个住宅小区里。不久前,一位90后面试者到了小区门口,门都没进就“打道回府”了。
“他事后也没打电话解释为什么没来。我们同事打过去问,小伙子说‘你们在小区办公,我是不会去这样一家公司的’。”
高春辉露出了难以理解的复杂表情:“小区怎么了?成本低、网速好、不用挤电梯。美国那么多车库创业,比小区的环境差多了,但还是孕育出有价值的企业。”他想不明白,自己也给员工交五险一金,正规公司,年轻的面试者为何避之不及。“我觉得他们太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了。”
“现在这些年轻人,90后、00后,不像我们70后还经历过经济上比较匮乏的年代。他们对社会的预期有点不切实际,还吃不了苦。”70后程序员朱嘉针对网上热炒的996有些不屑,对“后浪们”的表现颇为不满。
虽然在网络上,程序员站在一起,“996.ICU”的项目迅速收获超过10余万程序员的点星。但现实中,程序员群体也因为代际原因,并非铁板一块。
“压力大完全是自己的原因,程序员要做好,一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不止一位85前的程序员这样对AI财经社说,他们认为吃苦是必修课,年轻程序员不应该视“996”为压制他们的手段,而是要以更好地心态去看待成长。
“发烧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其中不少人怀念20多年前,中国程序员从0到1的时代,那是个充满IT理想的年代。
1995年,天很蓝,还没有“雾霾”这个词,也没有互联网大企业,程序员还是个新兴职业,大家入行全凭兴趣。
当时,大学毕业的康平记得自己做过一个加油站收费系统,“那真是没日没夜的干啊”,因为客户催得急,“甭说996了,24小时都不能睡。“但康平没有抱怨,反倒是夜深人静时程序编译出的一个结果,让他兴奋得不得了。“白天杂事比较多,到了晚上办公室静下来了,干活效率很高,这也是为什么程序员喜欢晚上工作的原因。你说这跟996有啥关系?”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兴趣。“那个年代的程序员,不是把工作简简单单作为一个生存手段,他其实以此为乐。 ”业余时,康平会花上百元去买编程手册,“你说才挣多少啊!”因为没有互联网,这些资料稀缺而珍贵,他一拿到手就白天黑夜地啃。这样的生活很单纯,当然房价也很低,正在开发的北京天通苑校区,只要2000多元一平方米,“压力不大”。
而一批明星程序员,也是这个族群追逐的榜样。康平曾跑到三元桥老国展去听求伯君的演讲。这位“中国第一程序员”立志要打败微软,他告诉台下听众,已经把自己的别墅卖了去开发“盘古软件”,台下立刻有人喊话要给他投资。这件事,康平记忆犹新。
高春辉则在那时创立了gaochunhui.com,个人网站让高春辉认识了很多与他一样爱好编程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身城市,家庭条件中上,其中很多人考上计算机系或者参加工作时,都想着:“希望有一天能够开发出一个软件,让很多人都喜欢用。”
2000年之后,.com互联网风潮踏浪而来,IT新时代冉冉升起。当时没有企业把996作为招聘条件,但这些程序员沉浸在热血和激情之中,为梦想加班,义无反顾。
图片/图虫创意
凌晨的欢呼声可能会出现在任何一栋写字楼里。一个网友记载道,那时整个团队连续通宵,将bug挖出来时,整间办公室都是掌声和尖叫,客户经理甚至跪在地上双手合十,感谢项目的最终成功。“是我们的辛勤努力,让开发的软件顺利走出实验室,冲出世界的五大洲。”
他们大多数都热爱自己的工作,高薪也随之涌来。2005年,有咨询机构发布了一份互联网行业的薪酬调研报告,参与调研的有众多互联网企业。结果显示,软件开发是付薪水平最高的部门,高级工程师年度总现金收入平均可达11.2万元,而同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城镇职工年均工资为1.84万元。
即便如此,在金钱和技术面前,那时人们的选择也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我的儿时伙伴告诉我,创意重要,但是money更重要;我回他,我是一个普通程序员,我没有money,只能在创意上下功夫,而IT业是可以因创意而成功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