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周年记:从高能物理的后花园 到互联网灿烂春光
丁肇中与蒂姆叔叔
Web 30 周年纪念日,不断有邻里提议大叔写点什么,这确实是一件大事,可以想象,如果木有蒂姆·伯纳斯·李对WWW的定义,互联网可能只停留在科学家们之间相互通讯的阶段,断然木有今天全球第一大科技产业的光辉地位,这也是30 周年之际,微软和Google这两家巨头都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感谢的原因所在。微软的浏览器和Google的搜索生意都是基于WWW 的大应用,由此产生了超级大生意和万亿美金市值。
除了微软和Google,还有两家机构在Web 30 周年之际刷存在感,一家是MIT AI Lab,一家则是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前者很容易理解,蒂姆·伯纳斯·李现在就供职于MIT AI Lab,蒂姆·伯纳斯·李2016年拿图灵奖,MIT 也大书特书,而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则是当年蒂姆叔叔发明WWW 协议时工作的地方,在一段时间里,WWW 协议其实也是职务作品。
有一个问题其实被邻里们忽略,那就是为什么是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催生了WWW协议。
欧洲粒子研究中心位于瑞士和法国边界,雪山之下,绿树丛中,远离人烟,是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圣地之一。欧洲粒子研究中心也被人翻译成欧洲核研究中心其实是一回事,粒子研究寻找的是比原子更小的颗粒,以及研究他们碰撞的规律。
欧洲粒子研究中心是由欧洲多个国家一起出资建立的不为哪个国家专属更多是全人类共享的学术机构。这样的相对松散的学术机构,领导人很重要,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很重要的一位领导者是丁肇中。哪个丁肇中?就是每个中国做科学研究都知道的丁肇中、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得主华人科学家丁肇中。
丁肇中与欧洲粒子研究颇有缘分,他曾经于1963年在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丁肇中则直接担任欧洲粒子研究中心的主任和首席科学家,推动了著名的L3项目。
丁肇中与欧洲粒子研究中心是绝配,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让他能镇住各路大神,华人科学家的面孔让他能团结美国之外的诸多科学家,让全世界的科学家的智力资源都能为欧洲粒子研究中心所用。欧洲粒子研究中心从一诞生起就不属于哪个国家,更多是一个全人类共享的概念,需要的正是丁肇中这种与国家意志保持距离的大科学家来领导。
也就是在丁肇中治下,蒂姆叔叔两次进出欧洲粒子中心,第一次更多是帮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完善信息系统,而第二次更多是带着怎么建立起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知识同步和共享机制这一宏大使命而来。由此,WWW 协议诞生在欧洲粒子中心是顺理成章,两者在精神内核上是高度统一的。
*丁肇中
精神内核统一,还得有需求。高能物理研究,实验很重要,但不必每个实验都自己做,既然别的科学家已经做过的实验,得出了数据,你就不要再自己吭哧吭哧做一遍,而是可以基于其他科学家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往前做。欧洲粒子研究中心L3项目的设备投入是当时全球领先的,也是全球其他高能物理研究者希望参考和借鉴的。WWW 协议一出,让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都能更方便同步到最新的科研数据和研究成果。
根据蒂姆叔叔的构想,他的这个模型将对接起Web 客户端和Web 服务器,承载起相互链接的超文本信息所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下,文档和其他形式的资源组成了网页,网页又组成了网站。每个网站都有一个独特的地址,便于保存与访问,这个地址就是我们现在说的URL(当时称为URI)。
蒂姆叔叔对全球互联网最大的一个贡献在于,他早在1992年就考虑网页浏览器并申请专利的事情,但最终木有(如果申请了,就木有网景也木有微软啥事情,好像360也木啥戏)。他的最大一个愿景是,互联网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赋予人们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他希望万维网能够帮助人类整理他们现有的知识,提供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因为这个原因,他拒绝一切把万维网精英化的做法,更加拒绝从万维网本身获得金钱收益。
现在,蒂姆叔叔是W3C(万维网联盟)的主席。自1994 年创立这个联盟起(这一年他加入了MIT),他就一直投身于建立更好的万维网标准和技术中。蒂姆叔叔还支持政府资源信息公开,鼓励人们把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公众利益的信息分享到互联网上。这种人文关怀,就是他最初创造万维网的初衷。
许榕生与高能所
中国互联网的诸多起源与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和高能物理研究也颇有缘分,1986年8月25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也是高能物理研究所ALEPH组(这个组正是由高能所和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的成员的吴为民远程登录到欧洲粒子研究中心网站,给欧洲粒子研究中心的德国科学家、也是ALEPH组的组长Stemberg教授发过一封电子邮件,这应该是中国科技历史上可考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中国高能物理的圣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也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发源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3156.html